歐盟水產養殖漁業年產量約130萬公噸,占歐盟總漁產量之18%。主要養殖物種以產量排序依次為淡菜(36.1萬公噸)、虹鱒(20.3萬公噸)、鮭魚(14.5萬公噸)、牡蠣(12.7萬公噸)及地中海淡菜(10.9萬公噸)。法國、西班牙、意大利、英國及希臘則是主要養殖國家。
歐盟自全球進口各品種養殖魚類及其相關產品,主要品項為挪威的鮭魚、東南亞及南美洲的蝦類、鯰魚及吳郭魚等淡水魚類(大部分自東南亞進口)。 歐洲直接從事水產養殖業的人口將近6.5萬人,極大量是在中、小型公司任職。而歐盟水產養殖物種包括: 牡蠣:絕大多數產量源自法國,冰島亦貢獻少許。 淡菜:養殖國家以西班牙、意大利、荷蘭及法國為首。 蛤蜊:意大利是主要養殖國,但西班牙、葡萄牙及其它歐盟會員國亦有養殖文蛤。 鱒魚:幾乎每一個歐盟會員國都有鱒魚養殖場,但主要產量源自意大利及法國,其次為丹麥、德國及西班牙。 鯉魚:主要養殖區集中于中歐,前四大生產國為捷克、波蘭、匈牙利及德國。 鰻魚:荷蘭、丹麥及意大利是主要生產國。 大西洋鮭魚:英國及冰島是主要歐盟養殖國。 海鯛及鱸魚:希臘是最大生產國,而西班牙、法國和意大利亦有些許產出。 歐洲水產養殖之研究與技術、設備及魚類飼料已進入蓬勃發展階段,由于歐盟保護環境與健康之高標準,使得歐盟水產養殖產品需重視其健康保護標準、符合高質量需求及具可追溯性,因此造就歐盟的水產養殖為全球永續發展水產養殖的先鋒,但也使其水產養殖產品難以與第三國之低價產品競爭,特別是亞洲及南美洲國家。 對此,歐盟面臨諸多挑戰,特別是國產與進口水產養殖產品的競爭,而空間不足及沿岸、河灣區難以取得水是建立、開發甚至保存養殖產品處所的主要障礙。企業體亦難以取得資金援助及投資機會。此外,大部分投資者、公家單位及大眾仍對水產養殖一無所知,大大沖擊水產養殖形象及管理層面。 水產養殖對歐盟而言,是提供高質量及衛生安全糧食的重要來源,亦具有創造就業機會及發展經濟的重要角色。未來歐洲執委會期注入新政策動力,領導歐洲的水產養殖邁入永續發展,其倡議集中于以下三項策略目標: (一)協助歐盟水產養殖更具競爭力 藉由支持研究及技術發展,確保產業依其產品需求取得所需之空間及水源,并與空間規劃進程同步,使得歐盟水產養殖可應付其市場需求,另鞏固歐盟水產養殖在國際舞臺的地位。 (二)確保持續成長 透過鼓勵綠色生產模式,確保養殖生物健康且符合社會標準,以提供衛生及安全的食品予消費者,另宣傳水產養殖產品的衛生優勢。 (三)改善水產養殖部門形象及管理 減少繁文縟節,鼓勵宣傳決策及充分監控之真實信息予大眾及利益相關者。 上述策略目標有別于2002年執委會所提出的政策, 乃因歐盟的會員國數自當初的15國增加至27國,且水產養殖業是一個相對新穎且變化迅速的產業,對該產業之經濟愿景發展迅速。然,許多國家的水產養殖產量已突飛猛進,而整體而言歐盟雖達到捍衛水產養殖食品安全及衛生,但其年產量仍穩定地維持在130萬公噸,顯見疏于將產業成長之政策具體化。前述政策目標系執委會于2007年邀集產業利益相關者進行諮商后所產生,闡明歐洲水產養殖的發展機會與該業將面臨的障礙和瓶頸。 歐盟之共同漁業政策(CFP)涵蓋水產養殖,但水產養殖的發展與其它政策發展有密切關系,如環境、海事空間計劃、動物福利、動物衛生、食品安全、研究等。執委會已與相關部會聯系,擬定一系列措施,雖然該等措施并無拘束力,但仰賴歐盟、各國及區域性團體在未來2-4年實際執行,以排除水產養殖業發展潛在的束縛。爾后將進一步評估歐盟水產養殖之未來發展及歐盟在此產業所扮演的角色,作為2013年CFP改革之考慮。
來源:夏翠鳳 摘譯自歐盟漁業部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