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句俗語,“窮不離豬,富不離書”,再困難的農村家庭也會養上兩三頭豬。近日,筆者在江西省吉水縣白沙鎮赤岸村看到,一位邱老板每天都沿著各村送豬肉上門,村民一見他來了都圍上來稱一兩斤肉。筆者問村民是否家家戶戶都是買肉吃,村民說,他們全村沒養一頭豬。為什么農民現在不愿養豬了呢?日前,筆者帶著這個問題走訪了相關部門,并采訪了部分村民和市民。
買點兒肉過年很劃算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陳先生告訴筆者,他上小學、初中時,他家每年都養兩頭豬,自家過年殺一頭、賣一頭,除去開支,還有一筆收入,因此養豬的積極性比較高,他父母一開春先考慮是不是該買兩頭小豬。那個時候,農村家家戶戶都養豬,除豐富了自家的餐桌外,還可以向市場提供肉源。等他大學畢業后,父母一合計,以現在的行情,養豬才剛保本,還得擔風險(他家以前病死過兩頭豬),而買點兒肉過年很劃算。現在周圍的鄉親也沒幾家養豬。
散養風險大、利潤小
就當前農民養殖生豬日趨減少的狀況,筆者采訪了吉安市畜牧獸醫局董閩鮮書記。董閩鮮說,這主要是受市場經濟帶動,農村已由傳統經濟逐漸發展成為市場經濟。獨門獨戶的養殖已不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另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認為沒有必要養豬。農民小規模的養殖生豬風險大、利潤小,費時費力,和大規模的養殖場相比,農民在自家養殖不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財力,還不能實現一體化生產。通常農民買進一頭小豬要花400元~500元,喂養幾個月后賣出,除去投入的1000多元,凈收入只剩100元~200元,而且養殖期間還不能排除生豬的疫病風險。 董閩鮮說,大規模養殖場有統一的設備,不僅省時省力,還能對生豬進行疫病控制,而且收購生豬通常是成百上千只豬一起運走,從養殖場收購比挨家挨戶收購方便多了,從利潤上來講更有天壤之別。所以,很多農民認為養殖生豬還不如外出打工。另外,為了搞好新農村建設,保護環境,農民也不愿再養豬,所以政府提倡建設資源循環經濟,實現立體養殖,變廢為寶,把豬糞變為綠肥,建造沼氣池,不僅減少污染,還能節約資源。 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 “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吉安市畜禽良種場吳厚義場長如是說。吉安市畜禽良種場是吉安市一家大規模的生豬養殖場,擁有144套床位滿足母豬同時生產,是標準的萬頭豬場。自繁自養,實行指標承包制度,實現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 在張日泉副場長的帶領下,筆者參觀了養殖場。進入場內要求嚴格,需要更換衣服鞋子,進消毒房消毒。準備就緒后,筆者跟隨張日泉來到養豬場,只見一排排豬舍整齊干凈。張日泉說,養殖場大規模養殖生豬,與農村獨門獨戶養殖生豬的最大差別就是分區飼養。他指著豬舍說,這一排排豬舍分為產子區、保育區、肥育區、妊娠母豬區等,這不僅能為工作人員的工作提供便利,而且還能有效防止疫病交叉感染。 母豬要搬好幾次“家” 一頭母豬通常都要搬好幾次“家”。母豬受孕成功后要轉到懷孕欄,產前一個星期就會轉到產子欄。剛好筆者路過產子欄,有母豬正在產崽,便進去參觀一下(同樣需要經過消毒)。 妊娠母豬都被安置在高床上(這種床干凈衛生,能防止小豬患病),并都配有耳標,每個高床欄里都設有母豬和小豬用的自動飲水器,場內職工嫻熟地為小豬剪牙斷尾,打補鐵針,一絲不茍。聽張日泉敘述,養殖場定期會進行種豬的改良,從外引種回來的豬都要進行3個月的隔離,觀察確認種豬健康狀況才會決定取舍。出門時,筆者發現養殖場區鐵門外有一路障,據稱這是防止外來車輛進入傳染病毒。 正是設備齊全、養殖專業化、員工經過專業培訓才形成大規模養殖優勢,使養殖場能抵御各種風險,為社會創造財富。 (來源:中國畜牧獸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