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調動加工企業收購油菜籽的積極性,國家發改委發文(指發改經貿(2009)1362號文,該文確定今年油菜籽收購托市價格為每斤1.85元,并委托一部分中央直屬糧油企業和地方國有或民營油脂加工企業按托市價格收購油菜籽),由中央財政給予委托企業每市斤0.10元的一次性費用補貼”,黑龍江陽霖油脂集團董事長劉樹林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國家給油菜籽加工企業補貼,也應該對大豆油加工企業進行補貼。” 盡管如此,因為在黑龍江目前只有陽霖油脂拿到了補貼,劉樹林還承受了許多兄弟企業和輿論媒體的壓力。“只要能夠開工,我們還可以少賠一點,否則,油脂加工企業全得死掉。”劉樹林說。 黑龍江吃不到當地產豆油? 一方面是進口大豆的低價格,另一方面因大豆收購保護價,而且大豆制品銷售價過低,這“兩低一高”使黑龍江油脂加工企業“開機便意味著賠錢”。 “現在每加工1噸國產大豆,企業就得虧損900塊錢左右。”九三油脂集團負責人田仁禮表示。 面對九三集團的轉向,該省其他油脂企業也都表示出了無奈。某業內人士表示,企業要生存必須要開工,可是按目前的大豆收購價格只能是虧本,企業轉做進口大豆(轉基因大豆)也是無奈之舉。 國儲大豆收購價格導致產業鏈斷裂 “這是個失敗的措施,把市場攪亂了。”黑龍江明達油脂公司總經理張德毅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抱怨說。他的企業從二三月開始停產,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恢復,只是零星地生產,機器是開開停停。 記者調查發現,國家儲備大豆收購價格與進口大豆價格差價較大,使油脂企業加工國產大豆只能是賠本。有關部門統計,黑龍江油脂企業只有最低1.75元/斤的價格才能從農戶手中收取大豆,而企業加工每斤大豆要虧損一毛錢,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油廠只能選擇停產關門。 黑龍江省農業產業化辦公室主任趙清學對中國經濟時報表示:“雖然國儲基本解決了黑龍江農民賣豆難的問題,但是加工企業的困境仍然沒有解決。”據他估算,由于國儲收購以及食品加工等渠道消化,到今年七八月份,市場上的國產大豆將基本消化完畢,屆時,黑龍江油脂加工企業將面臨無料可用的境地。 拿到了政府補貼的陽霖油脂雖然招致了黑龍江省內部分油脂企業的微言,但畢竟這是當地政府對于發展大豆產業決心的體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從陽霖油脂了解到,在補貼之前,陽霖油脂2009年開始并沒有收購多少大豆。補貼之后的20多天,截至5月28日,陽霖油脂以1.75元/斤左右的價格收購大豆17萬噸。劉樹林說:“補貼使我們能少賠點兒,使企業得以開工,這樣我們才穩住了管理隊伍,防止了技術人員流向社會。” 大豆保護價收購政策需做調整 而張德毅認為,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效仿美國的大豆補貼政策,一是直接補貼給農民,二是對油脂加工企業給予補貼,三是在收儲中讓民營企業參與,政府給予補貼。 記者在黑龍江了解到,不久前,該省政府副秘書長金濟濱兩次召集有關部門和企業,座談研究大豆產業發展問題。他們建議,應盡快“開倉放豆”,將國儲大豆按約定價格定向銷售給企業,這樣既解決了國儲大豆的去向問題,減輕倉儲壓力,降低國儲管理成本,使政府回收大量倉儲資金,又救活了企業,解決加工企業停產、虧損問題。 他們按照豆油和豆粕目前的市場價格倒算出差額,建議國家對加工企業進行補貼: (1)噸豆豆粕銷售收入折大豆2291元/噸(按大豆出粕率79%,豆粕銷售價為南方銷售區倒推產地出廠價格,平均2900元/噸)。 (3)油脂加工企業噸豆加工成本為210元。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