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糧食國際貿易的作用 隨著我國加入WTO,糧食進出口貿易逐漸放開,我國糧食價格體系從政策調控逐步轉向市場調控。隨著糧食貿易水平的提高,國際糧食貿易對國內糧食價格的影響也越發明顯。正確把握國際糧食貿易對我國糧食價格和糧食安全的影響,發揮國際糧食貿易的積極作用,對穩定國內糧食生產、調整糧食價格、維護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糧食國際貿易對我國來說,其根本任務應該是保證糧食安全。高國慶等??2000認為,加入WTO后將形成以糧食進口和國內糧食生產結構及布局調整為主、儲糧調節為輔的糧食供求平衡關系。我國糧食自給率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自2004年開始,我國糧食凈進口出現大幅增長,到2008年已經達到2881萬噸,自給率仍然保持在94%以上。 二、進出口額對糧食價格的影響 進出口對小麥現貨價格的影響 我國糧食出口額對現貨價格有一定的預測作用。在出口增加時,往往表示的是國內供給出現短期過剩,根據供求關系,糧食價格將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進口額對現貨價格的解釋十分不明顯,不能作為現貨價格變動的解釋原因。 進出口對小麥期貨價格的影響 我國糧食出口額對期貨價格的解釋能力很弱,不能作為期貨價格變動的解釋原因。進口額對期貨價格有負面作用,即進口增加時會降低國內期貨價格,這與我國國內糧食價格長期高于國外、外部廉價糧食作物進入國內參與價格競爭、壓低國內糧食價格有明顯關系。 進出口對我國糧食價格影響分析 糧食的出口變化對糧食現貨價格產生了直接影響,相比之下進口因素對糧食現貨價格的影響十分有限。現貨價格是顯著反映市場當期供求關系的價格體系,出口增加則是市場供大于求的表現。供大于求時,市場出現買方市場價格便出現了下降。出口的增加將會抑制下一期糧食價格的進一步下降,對價格穩定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而國外糧食價格低于國內糧食價格的長期表現,也會制約糧食持續大量出口。糧食的進口則多為遠期貿易,進口額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在先前確定,是即期市場供求的內生變量之一,對現貨市場價格的影響有限。 三、我國糧食進出口的特殊現象 自由貿易開展時間晚,國內糧價市場化程度低 加入WTO之前,我國糧食進出口規模較小,糧食出口主要局限于東北三省的玉米、大豆等產品。加入WTO后,我國市場管制逐步放開,一方面,受制于WTO協議中我國進口配額增加的影響;另一方面,國外廉價農產品的進入也是正常國際貿易的結果。 在糧食價格體系上,改革開放后建立了面向全國的承包制生產,并在1985年結束了統購統銷政策,開始實行糧價“雙軌制”。但是,我國糧食生產仍然處于低市場化階段,2006年我國糧食商品率僅為35%,一半以上的糧食沒有進入商品流通領域,而是由農民自己使用,使得糧食價格并不能完全反映糧食供求情況。 糧食產量、進出口額同步增加 我國糧食產量雖然在一些年份出現下降,但總體上始終保持著增長,并在2007年、2008年均達到了5億噸以上的生產水平。中國加入WTO后,糧食進口配額增加,并且主要集中在小麥、玉米、大豆、大米四種大宗糧食品種上。入世后,中國的糧食進口配額逐漸增加,其中從2003年到2004年的增加額度最為顯著。 我國糧食進出口總額不斷增加,說明我國糧食結構對外依存度不斷升高。進口出現逐年下降的趨勢,主要是由于2006年開始國際糧食價格暴漲,我國政府為了保證國內糧食供應,原則上禁止了糧食出口。同步增加的凈進口額和糧食產量說明我國的糧食消耗也出現了大幅增長,預計我國糧食需求的對外依存度可能進一步升高。 大國效應體現不明顯 糧食進出口的“大國效應”是指一個大國的糧食進出口總量變化對世界糧食價格產生較大影響的現象。即使大國的進出口量只占國內總供求量的較小比重,但占國際市場總供求的比重卻會較大,它不是國際市場價格的接受者,而是國際市場價格的共同決定者。 我國雖然是糧食大國,卻沒有體現出相應的“大國效應”。結合我國國際貿易的實際情況的案例分析,由于我國小麥貿易量很小,在小麥的進口市場上不能表現出大國效應。盡管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但是沒有表現出大國效應,這主要由于我國大豆貿易在技術操作上和國際尚未接軌,交易不活躍,是國際價格的跟隨者。 國內國際糧食價格差距較大 從長期水平看,國外農產品價格低于國內價格時期較長,國內外糧價處于不平衡狀態。隨著國際貿易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出現了趨同的趨勢,如在2006年,國內外小麥價格十分接近。在國際糧食價格迅速上漲和糧食危機蔓延的背景下,國內糧食價格從2006年進入了一輪上漲周期。2007年5月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小麥價格多年來首次超過國內小麥期貨價格,而截至2008年1月底已經高出國內價格近五成。可以確定的是,隨著我國在國際糧食貿易市場的參與水平逐漸提高,國內外糧食價格長期趨勢將越發接近。 人民幣不斷升值 匯率的變動對國際貿易的直接影響,就是兩國同種產品價格相對升降。隨著人民幣兌美元不斷升值,我國農產品按照美元結算的價格不斷上升。同時我國糧食生產集約化程度低,生產成本高,使我國糧食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進一步下降。 四、加快政策調整適應我國國情 穩定國內糧食產量,保持糧食自給自足 糧食生產是糧食定價的根本因素。長期以來,我國保持了高水平的糧食自給,供求基本平衡。隨著對外貿易的不斷開展,國際糧食貿易變成了穩定國內糧食供求的重要手段之一,保持糧食自給自足的重要性卻沒有改變,特別是對于糧食生產能力有限、人口眾多、糧食安全壓力較大的中國,采取依靠外部市場滿足國內需求的做法是不符合國情的。 優化進出口結構,豐富國內市場 糧食進出口一方面有利于維持糧食供應穩定,保障糧食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加市場供應品種,引進優良品種,優化商品結構。我國農產品品種繁多,需要發揮比較優勢,出口具有生產和價格優勢的產品,進口不適合國內大規模生產的糧食品種,優化進出口結構,豐富國內市場。 積極參與國際貿易,發揮大國優勢 合理控制糧食價格,保障糧食安全 保障糧食安全,最重要的就是保證糧食價格穩定。價格作為最直接最有效的市場供求信號,需要得到有效控制。糧食價格波動不僅取決于總體需求,對短期供求變化也有很大影響。比如在2008年我國南方經受冰雪災害時,就出現了南方糧食短缺,價格暴漲,而東北則由于糧食積存反而出現價格下跌的狀況。這種局部價格變化就需要有效的糧食流通體系和應急機制保障糧食價格的穩定。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