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市場對于油料的關心集中在了兩件事上:08年冬播油菜籽的收獲和09年東北新大豆的種植。如果說新菜籽的增產上市已成定局,那么新年度國內大豆種植面積還具有很大懸念,而牽連兩者的關鍵,就是國家政策。 4月30日,國家再次宣布臨時收儲125萬噸大豆,這一舉動,直接刺激了節后豆類油脂市場的大漲,但是,在某種程度上,給市場帶來了更為深遠的影響。
回顧08年的行情,由于下半年市場價格一路暴跌,原本搶手的油料(大豆、菜籽)一下子成為了滯銷貨,農戶面對賣豆難、賣籽難的局面,欲哭無淚。2008年10月20日開始,為保護農民利益,國家先后進行了三批大豆和菜籽收儲,并且將收儲期限一再延長——從09年1月延長到4月再延長到6月底,同時一再表示要完成收儲數量??梢哉f,為保護農民的利益,國家舉動規模之大、決心之堅定,給了市場極大的信心,促進了市場價格的穩定。 但是,另一方面,國家的政策扶助也造成了一定后果。 首先,依賴性。可以說,2009年油菜籽的種植面積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之所以能有如此大面積的增長,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08年國家收儲政策,而并非出于市場經濟因素??梢韵胍?,在今年油菜籽繼續大面積豐收的情況下,國家很難袖手旁觀,最終只能如市場所預期的,為保護農民利益,繼續高價扶植油料的生產。這種依賴性也將同樣在大豆上體現,最終只會導致產業競爭力越來越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競爭力弱——國家大力保護——期待國家保護而不思發展——競爭力更弱——國家再次保護。 其次,2008年國家的收儲行為,固然保護了農民的利益,也給消費者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實惠,但卻給國內油脂壓榨企業尤其民間壓榨企業帶來了巨大沖擊。通過對一些油菜產區油廠的走訪,筆者了解到,對于今年的市場行情,由于有了收儲政策這一未知變數,油廠對于未來的行情普遍有些迷茫,盡量謀求收儲代加工之類風險相對較小的經營方式。 第三,國家通過收儲方式強行凍結了一部分市場庫存,迫使油脂企業轉向國外油料的進口。相關數據顯示:自收儲政策公布以來,國內大豆主產省黑龍江大豆出省數量同比減少了一半左右,而國外大豆進口數量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并屢創新高;進口油菜籽供應量180萬噸,較往年有了明顯、大幅增長。從數據上看來,由于國家收儲所造成的市場供給不足完全由進口油料所彌補,這就給國外市場關于“中國需求”的題材炒作提供了材料,間接推高了國外油料市場價格。 可以說,由于國家的過度保護行為,在一定程度加劇了油脂行業的脆弱性。政策因素對市場的影響力過大,企業自主抗擊市場風險能力有所下降,一旦面臨市場風險,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國家、在政府、在農發行身上。這一特點,在09年、在菜油企業表現尤為明顯,政策幾乎成為了菜油企業生產的風向標。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對于國內油料種植的農戶而言,缺乏市場化的精神,總是依賴于國家政策這一安全網,這對我國油料行業的正常發展不利;當政策成為我國油料種植的唯一曙光的時候,我們不能不對此感到悲哀。
來源:博亞和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