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糧食市場綜述 2008年,國際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并蔓延到實體經濟,全球經濟進入中長期衰退(減速),與之相伴的是,包括農產品在內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相對于大起大落的國際糧食價格,我國從容地應對了國際糧食安全的挑戰,糧食價格較為平穩,為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積極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 構建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2008年以來,世界性糧食危機再次警示我們,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為實現我國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和糧食生產的可持續增收,年內出臺的文件有:(1)2008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這是近5年來第5個關于“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積極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努力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2)發布《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這是我國政府在國家層面上編制的第一個中長期糧食安全規劃,增強了全民的糧食安全意識和憂患意識,提高了對糧食安全重要性的認識,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糧食宏觀調控工作的重要依據。《綱要》明確我國糧食自給率:要穩定在95%以上,稻谷和小麥保持自給,玉米保持基本自給;糧食生產能力:到2010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要穩定在5000億公斤以上,2020年達到5400億公斤以上,糧食播種面積長期穩定在15.5億畝以上,單產水平2020年達到700斤/畝;糧食儲備水平:中央和地方糧食儲備保持在合理規模水平,糧食庫存品種結構趨向合理;糧食物流水平:全國糧食物流“四散化”比重從2005年的15%,提高到2010年的30%和2020年的55%。(3)在改革開放30周年,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召開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國家繼續加大支農惠農投入 大力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在國務院的部署下,2008年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明顯高于上年,增加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擴大良種補貼規模和范圍,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種類,提高補貼標準,根據情況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2008年,中央安排“三農”投入5625億元,比2007年增加1307億元的基礎上,中央財政再增加252.5億元投入,直接補貼給農民,出臺了10項新的支農惠農政策,主要包括直接增加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再次提高稻谷和小麥等農產品的最低收購價,中央財政在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基礎上,再增加20億元用于特大防汛抗旱資金和小型農田水利補助資金,另外增加20億元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主要用于農作物種子工程、旱作農業示范基地、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及中部排澇泵站、油料和甘蔗生產基地等建設。國家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保護了農民種糧收益,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了我國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2008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預計10570億斤,創歷史新高,是40年來第一次實現糧食總產連續5年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4700元,實際增幅8%左右,農民收入增幅連續5年超過6%,是20多年來第一次。 出臺和啟動最低收購價預案 加大臨儲糧收購數量和范圍 2008年,是稻谷市場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的第四年,是小麥市場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的第三年,啟動預案的7個省,按最低收購價共收購小麥4202.7萬噸;在黑龍江、吉林兩省,以及實行國家臨時儲存收購的遼寧省,累計收購粳稻212.6萬噸。 2008年,國家連續提高小麥和稻谷最低收購價格,并及時發布。在2008年2月和5月連續兩次提高2008年產小麥的最低收購價,并首次在2008年10月提前在秋播期公布2009年最低收購價小麥價格,并繼續大幅提高,在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國際糧價大跌的背景下,免除了種糧農民的后顧之憂。 2008年,國家分批次在玉米、粳稻、大豆、菜籽主產區下達臨時存儲糧收購任務,數量之大歷史少見。其中,玉米分別在2008年1月、10月、12月上旬、12月下旬分四批累計下達3000萬噸;稻谷分別在2008年10月、12月和2009年1月中旬分三批累計下達2250萬噸;大豆分別在2008年10月、12月和2009年1月分三批累計下達600萬噸;菜籽分別在2008年10月、12月和2009年1月分三批累計下達150萬噸。2008年國家首次將大豆和菜籽納入到臨時存儲糧范圍,加大國儲植物油(油料折油)儲備數量,加強對國內植物油市場的調控能力。 調控部門適時調節投放數量 有效穩定國內糧食市場價格 2008年,國內糧食價格在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國際糧價大起大落、劇烈波動的背景下表現穩定,可以說是風景獨好。這一是我國主要糧食品種小麥和稻米均能自給,對外無依賴,因此受國際糧價波動影響較小;二是我國對小麥和稻米均有充足的儲備量,政府有條件通過調節市場投放量來穩定市場價格;三是在國務院的部署下,根據市場價格變化,糧食調控部門適時調節國儲糧市場投放數量,穩定國內糧食價格;四是進一步完善中央、地方糧食儲備調節體系和糧食應急體系,加強儲備糧管理,充分發揮糧食儲備對市場的調節作用。2008年,累計銷售最低收購價小麥3308萬噸、稻谷539.49萬噸,銷售國家臨時存儲進口小麥5.73萬噸、中央儲備玉米366.15萬噸。 從價格總水平看,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 2008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5.9%,漲幅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食品、居住價格上漲是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的主要原因。分類別看,食品價格上漲14.3%,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4.65個百分點。可以看出,食品價格上漲是2008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上半年通貨膨脹的壓力下,政府加強了對糧油市場的調控力度,陸續出臺多項政策以抑制食品價格上漲。 從全國主要糧油批發市場主要糧食品種的年度個體價格指數看,2008年主要糧食品種價格都在上漲,其中早秈米、晚秈米上漲較多,小麥價格也漲幅明顯,前者主要是受2008年上半年國際米價上漲帶動,后者是因國家連續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和競價銷售底價所致。 谷物類品種進出口同比下降 油脂油料進口數量同比大增 糧食進出口政策的調整是我國2008年政府對糧食市場調控的一部分,通過適時對糧食進出口政策做出調整,有效地穩定了國內糧食價格。根據國內、國際糧食供求形勢的變化,從上半年的限制出口、保障國內供給,到下半年的下調關稅、恢復出口、穩定國內糧食價格,2008年,我國進出口政策經歷了較大的轉變。 2008年,小麥、大米、玉米三大主要谷物進口總量為37.65萬噸,減幅為36.19%;出口總量為132.50萬噸,減幅為84.5%;凈出口量為94.85萬噸,減幅為88%。雖實現連續四年糧食凈出口,但可以看到,2008年三大主要谷物品種進口總量、出口總量和凈進出量均有大幅下降,主要是因為在上半年國際糧價上漲時,我國為保障國內糧食供給安全,采取限制出口政策,而在第四季度調整出口政策恢復出口時,國際糧食價格已在下跌,我國糧食價格不具備出口優勢。 2008年我國共進口大豆3744萬噸,折油693萬噸。同期我國共進口油菜籽130萬噸,折油50萬噸。2008年我國植物油進口總量為817萬噸,減幅2.6%。2008年我國累計進口植物油及食用油籽折油總量達到1560萬噸,同比增加119萬噸,增幅達到8.3%,再次刷新歷史紀錄。在植物油及油籽進口量增加的同時,2008年我國植物油出口量也明顯上升,共出口植物油24.8萬噸,增幅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