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新西蘭工業‘大包粉’的行情怎么樣?”“乳清粉的價格會降嗎?”臺上新西蘭恒天然商務發展部總經理郭學研的演講剛剛結束,光明集團副總裁陸耀華和伊利集團副總裁張劍秋便迫不及待地站起身,接連問道。小小的“中—新(新西蘭)奶牛飼養、飼料與環境專場”早已人滿為患。 2007年6月22日,中國奶業協會在南京國展中心召開“2007年年會暨中國國際奶業展覽會”,盡管法國、加拿大、荷蘭等國均派出強大陣容,但新西蘭專場幾乎吸引了所有企業的注意力。伊利、光明、三鹿等乳業巨頭紛紛出現在新西蘭專場,凝神細聽著每位新西蘭代表的發言。三鹿乳業副總裁梁振江還不時舉起相機,拍下投影屏上的重要圖表和畫面。來自新西蘭的任何新狀況,似乎都緊緊牽動著他們的心。 來自新西蘭的“蝴蝶”效應 此時,地處太平洋南部的新西蘭島國正處在百年不遇的大旱中。干旱的天氣持續影響著牧草的生長,這個一半國土面積為天然牧場或農場的國家因此陷入危機。新西蘭國家水和大氣研究所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預測稱,“這預示著我們主要的農業耕地、奶制品、羊群牧場、葡萄生產地和觀賞植物生產將受到影響。”更可怕的是,“2080年新西蘭東部地區的干旱程度將增加2-4倍。”干旱同樣席卷了與新西蘭毗鄰的澳大利亞。 據中國乳業協會主席王丁棉介紹,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全球奶粉及原料供應的70%-80%由新西蘭和澳大利亞提供。持續三年的干旱使人們依賴的這種供應方式正經受嚴重的沖擊。當全世界都陷入“奶荒”時,受到沖擊最大的是“大包粉”進口77%依賴新西蘭的中國。中國乳品企業在生產酸奶、乳飲料、奶粉及某些高端乳品時,需要使用包括脫脂奶粉、全脂奶粉、乳清粉在內的工業大包粉。 漲價!漲價!漲價!這是中國乳制品企業最近頻繁聽到的回答。根據新西蘭恒天然集團提供的數據,過去一年,中國從新西蘭進口的脫脂奶粉每噸從2萬元人民幣上漲至5萬元左右,全脂奶粉每噸從1.5萬元漲至3.7萬元左右,漲幅均逾100%。一位經銷商透露,國內嬰幼兒奶粉等高端產品中必須添加的乳糖、乳清粉價格更是漲勢驚人:乳清粉從每噸0.8萬元漲至約2.5萬元,脫鹽乳清粉D70、脫鹽乳清粉D90也從每噸1.1萬元上升到2.5萬元。 “新西蘭大包粉價格瘋漲,中國的乳品企業利潤大幅下滑,并面臨斷貨的危險。”廣東省奶協會長王丁棉說。 據恒天然郭學研介紹,新西蘭2007年1月的產奶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由于在新西蘭,國內銷售的利潤比出口高,所以出口量下降幅度達20%以上。”與此同時,由于歐盟減少農業補貼,美國飼料價格高漲,歐美兩大區域奶產量急劇下滑,原本緊俏的新西蘭大包粉更加供不應求,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因為利潤大幅下滑,不少企業向我叫苦。”據王丁棉介紹,大包粉漲價導致廣東乳品企業平均凈利潤率由原來的約7%降至約5.5%。“廣東還算是中國乳品利潤較高的地區,內陸很多地方凈利率不到5%,甚至低的還不到3%,再下降1.5%,他們還能活嗎!” 同時,數據顯示,2007年上半年中國乳品市場購買力比去年同期的增幅僅有5%-7%,北京地區甚至只有2%-3%。而去年的數據則是15%-20%。一位乳品企業的高管對《中國企業家》說,“消費需求增長緩慢,成本又急劇上升,乳品生意越來越難做。” 即使一些利潤較高的企業也感受到了沖擊。河北小洋人生物乳業集團采購部一位李姓負責人告訴《中國企業家》,由于成本壓力過大,小洋人已于去年年底改用每噸2.6萬元的雀巢奶粉,但仍比原來奶粉的采購價上升了約30%,且國產奶粉的價格還在大幅上漲,小洋人利潤下降在所難免。杭州娃哈哈集團可以說是這場危機中的未雨綢繆者,2006年底,娃哈哈毅然買斷了澳大利亞最后的大包粉存貨。在“致法國達能集團的公開信”中,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后透露,為了降低大包粉漲價帶來的負面影響,其妻子正忙于在黑龍江解決奶源供應問題。有業內人士透露,娃哈哈已經生產并使用自己的大包粉。 但令人意外的是,一些大型的乳品企業卻否認使用“新西蘭大包粉”,更談不上受其影響。王丁棉對此解釋說,在一些企業,新西蘭大包粉還有一項隱諱的用途——制造還原奶,因此它們對談論新西蘭大包粉較回避。事實上,一些大型乳企對新西蘭大包粉的需求量很大,受影響也更大。 更嚴重的危機是斷貨。據業內人士介紹,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目前已無存貨,預計到今年10月份才會有新貨運抵中國。對于多數已經提前做了準備的中國企業來說,新西蘭大包粉的存貨可能會用到8月份,屆時可能因斷貨而無法正常生產。 為了應對缺貨,不少企業在想盡辦法尋找替代品。王丁棉說,廣東有幾家大型的乳品企業已經開始從廣西、福建等地采購鮮奶后加工替代。這些在當地僅售2500元每噸的鮮奶,經過長途運輸成本上升至3400元。國內完全依賴進口的乳清粉已經斷貨,不少國內奶粉企業只能壓縮生產線甚至停產。 在中—新交流會現場,人們無一例外渴求一個答案——這場危機將持續多久?綜合全球情勢,郭學研給出的答案是——直至2009年,大包粉的價格仍將維持在4.5萬~5萬元左右。乳清粉的價格會適當下降,但幅度不大。 巨頭的圖謀 對于這場短期內無法遏止的危機,中國企業究竟該如何應對? “漲價是最直接的辦法。商品因成本升高而漲價,消費者可以理解。現在*肉、糧油都漲了,惟獨牛奶不漲,甚至比礦泉水還便宜,就是因為一些領頭的乳品企業惡性競爭,不僅不漲價還變相降價,弄得其他企業都難以生存。”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長劉成果情緒激動地說,“其實,他們想借成本上漲之機把中小型乳企逼上絕路。” 由于乳制品價格戰逐年加劇,目前行業凈利潤率已從2004年的10%降至5%,中國乳業巨頭伊利和蒙牛的凈利潤分別為3%、4%。即便目前成本瘋漲,兩家企業仍舊不遺余力大打“價格戰”。這使得中小型乳品企業大多陷入了“不漲價死,漲價也死”的無奈境地。身為奶粉行業的領軍企業,三鹿的情況好一些,目前三鹿奶粉價格已略微上調。但王丁棉認為,只有提價25%左右,奶粉企業才能保持原有的贏利水平。 為了約束惡性競爭,2007年6月21日,中國奶業協會頒布了《乳品企業南京自律宣言》,并組織14家乳制品企業代表簽字,伊利與蒙牛的兩位副總在臺上含笑握手,但背后這份宣言能否化解中國乳業的危機,并不讓人樂觀。 危機背后蘊藏著機遇,一些敏銳的企業,正伺機在亂局中尋找商機。 “我參加中—新交流會就是想了解大包粉的行情,我們正計劃擴大大包粉的生產。”光明集團副總裁陸耀華對《中國企業家》說,光明自1995年起生產大包粉,遺憾的是與同行一樣,并沒把大包粉視作一個產業認真去做。2005年,光明從新西蘭恒天然集團的驕人業績中看到了大包粉的含金量,才正式開始做工業大包粉。 伊利、三鹿、蒙牛等乳品企業的高管紛紛表示,他們與光明的情況類似,之前也涉足大包粉生產,但做得不好,目前均已計劃擴大產能。“大家都意識到這正是切入國產大包裝奶粉生意的好機會。”一位乳品經銷商向媒體表示。據他了解,目前國內已有40%~50%的乳品企業上馬了脫脂大包粉的生產線。 然而,用國產大包粉替代新西蘭大包粉并非易事,最大的挑戰是質量。“國產大包粉在品質上有硬傷,例如,蛋白質含量比新西蘭大包粉至少低2個百分點,抗生素、細菌含量都較高,并且由于奶源分散,奶農的水平參差不齊,奶粉質量也不穩定。”中國畜產品加工研究會乳品專業委員會主任謝繼志說。 王丁棉說,其實最有可能抓住大包粉商機的還是融資順利的大型乳品企業。他們有充足的資金改善奶源基地建設和奶粉品質,但多數中小型乳品企業由于資金有限,恐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