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供應狀況是衡量一個國家消費水平、營養水平、農業和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我國豬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67%左右,養豬生產的發展,對改善人們的食物構成起到積極作用。面對我國畜牧業結構調整,養豬生產應遵循穩定數量,提高質量,擴大加工,提高效益的發展原則,依靠現代科學技術、經營管理和法律法規,面向市場和人類健康,把“安全豬肉”的生產落到實處。 1 養豬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前,人們食物結構中動物蛋白質短缺,使食物中的營養比例失衡,對人體健康造成一定影響。養豬生產是解決動物蛋白質的重要途徑之一,應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產品質量,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1.1養豬生產與環境污染 養豬生產因盲目建場和忽視環境保護,確實對環境造成污染。糞便的惡臭氣味對空氣的污染,有害氣體主要有:硫化氫、氨、臭糞素、吲哚、甲烷、硫醚等,可刺激呼吸道、眼黏膜,危害飼養管理人員及周鄰居民的身體健康,對豬群亦造成影響;糞便對土壤和水體的污染,糞便中含有機物、病原物、寄生蟲和蟲卵、重金屬等,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有些地方養殖業已逐漸成為水源的主要威脅;糞便中病原體的擴散,將加快相關疾病的傳播,對人畜造成潛在的威脅。 一個萬頭豬場,一天糞便污水量100~150噸,一年可達3~4萬噸,可見,養豬對環境保護要造成多么大的壓力。有些豬場采用全封閉飼養、用水沖糞的工藝,舍內環境往往形成危害豬只健康、影響生產性能和引發疾病的空間。養豬生產的發展必須重視環境保護,努力創建生產、資源、環境的良性循環,在建設生態豬場方面下功夫。糞尿、污水應嚴禁任意堆放和流淌。當前,有些國家規定養豬頭數必須具備相應數量的農用地來消納糞污,經發酵后施放。 1.2養豬生產與疾病危害 豬的疾病特別是傳染病造成的危害很大,隨著集約化和規模養豬的發展,豬種資源和產品流通加大,為疫病傳播提供了條件,由于防疫體系不健全和忽視疫病防制,又由于新的疫病增加、混合感染增多,使病情極為復雜,獸藥研究滯后等,影響養豬生產的健康發展,患病死亡率上升,因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嚴重,病雖治愈,因生產性能下降,飼料、人工、藥品消耗增加,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慘重。 現在已經查明的人與豬共患病42種(與狗65種,與牛50種,與羊46種,與馬35種,與禽26種),人類歷史上幾手所有的大規模致命性傳染病,如天花、流感、肺結核、瘧疾、鼠疫、麻疹、霍亂等,都是從動物傳來,豬的疾病和寄生蟲對人類構成一定的危害。有些國家和地區爆發豬口蹄疫和豬瘟,有些國家爆發了瘋牛病,發生了二惡英污染食品和地氏桿菌污染食品的事件,2004年亞洲一些國家爆發了禽流感,均對畜牧業造成致命性的打擊,對國民經濟造成嚴重的影響,對人類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危害。 1.3養豬生產與劣質肉的威脅 隨著買方市場的形成,市場已成為制約養豬生產發展的突出問題。產品質量、產品標準、產品形態和商品性能急需與國際市場接軌,否則,競爭力減弱,令消費者擔擾。 有些養豬場(戶)濫用添加劑、抗生素和激素喂豬,使用鹽酸克倫特羅(通常叫“瘦肉精”)一類的藥品喂豬,人們食用帶有“瘦肉精”的豬肉,引起中毒的事件在國內外均有報道,最嚴重的一次是2001年廣東某地,造成484人中毒。有些養豬場(戶)和加工企業,為追求感官上的好看,延長貨架期和提高售價,而非法使用色素、防腐劑、增味劑等,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有些養豬場(戶)將病原感染的豬、病死豬、垃圾豬予以出售,有些非法屠宰戶,屠宰并銷售淘汰的公、母豬肉,注水肉。有些豬場在選種上盲目追求體形、增重和瘦肉率等,忽視體質和抵抗力的選擇,導致抵抗力下降和肉質變劣。 藥物在畜禽機體內的殘留對人體的危害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有些國家把獸藥殘留作為界定動物性食品質量安全性的重要指標,禁止使用氯霉素、磺胺等11類藥物,并加大產品的檢測力度。由于畜禽產品的質量問題,我國在國際上確實丟掉了一定的市場份額,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2 加強“安全豬肉”生產的宏觀控制 “安全豬肉”的生產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系統工程,必須加強宏觀控制,用法律法規規范生產、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把豬肉生產的質量安全從源頭上抓起并一抓到底。 為保障人類健康和適應豬肉產品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國家應盡快制定《豬產品質量安全法》,進一步完善豬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監督檢測體系、認證體系、生產技術推廣體系。進一步健全豬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技術標準,包括生產場地的環境標準、飼料和添加劑安全生產標準、飼養與防疫安全標準、產品質量檢測標準、產品加工技術標準等。 建立“安全豬肉”生產基地,以市場為導向,以國際市場為目標,以產業化經營,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帶動千家萬戶闖市場,實行科學養豬,提高產品質量。在基地范圍內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技術培訓、統一豬種結構、統一生產工藝、統一防疫制度、統一品質檢測和調運上市。河北裕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京安分公司種豬基地是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所在地安平縣在全縣范圍內實施五統一(即豬種結構統一,飼料配方統一,生產技術統一,防疫程序統一,購銷統一),豬的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不斷提高,成為國家、北京市活豬儲備基地。山西省太谷縣在認真研究分析農戶庭院養豬的基礎上,于1993年開始為農戶在村外規劃養豬小區,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圈舍設計,統一供水供電,統一防疫,分戶建設,分戶經營的“四統二分”園區化養豬模式,農村環境得到改善,養豬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得到提高。 3 積極推動“安全豬肉”的生產 豬產品市場競爭激烈,優質產品供不應求,開拓市場與提高綜合經濟效益已成為養豬生產發展的關鍵。 3.1加深對“安全豬肉”的認識 “安全豬肉”可理解為“綠色豬肉”,即無污染、無公害、安全衛生、有營養的食品,綠色食品的生產對生產資源、生態環境、工藝過程都有嚴格要求。其一,產品和產品原料的產地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的生態環境標準;其二,農作物種植、畜禽飼養、水產養殖及食品加工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的生產操作規程;其三,產品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的質量和衛生標準;其四,產品的標簽必須符合《綠色食品標志設計手冊》中的有關規定。 可見,“安全豬肉”的生產從水土資源、飼料原料生產與加工、養豬環境開始,直至飼養、防疫、屠宰、加工、包裝、貯運、銷售全過程都要進行控制,其產品不含有損害或威脅人體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質或因素,經主管部門嚴格檢測符合標準要求。 3.2重視豬場建設 豬場是豬肉的生產基地,場址的選擇非常重要,建場用地應符合城鎮發展建設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的要求以及相關的法規,一定辦理申報批準手續。場址應選在居民區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或側風方向,居飲水水源的下方;地勢高燥、利于排水、通風良好、土質堅實、滲水性強、背風向陽,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困難的地方,易造成環境潮濕,地勢過高不利于防寒防暑;水源充足,水質好,飲用水要符合水質標準要求,要經衛生檢驗;應遠離交通要道,有利于防疫,減少和杜絕疫病傳染,但也不能把豬場建在交通十分閉塞的地方,雖利于防疫,但不利于生產;豬場周圍應有一定數量的土地,種植飼料和消納糞污。 有一定規模的豬場應考慮布局,一般劃分為管理區、生活區、生產區和隔離區,管理區、生活區在上風方向,隔離區在下風方向,生產區居中。種豬應在生產區的上風方向,生長肥育豬在下風方向,斷奶仔豬、后備豬居中。對豬舍的建造要求:冬暖、夏涼、通風、向陽、干燥。養豬的環境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環境影響豬的健康和生產,另一方面豬在生存和生產過程中產生糞便、污水及其他廢棄物可造成環境污染,導致體質下降、免疫力降低、行為異常和應激,對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造成不良影響,對所有的豬都采用全封閉式豬舍,全用水沖糞的作法不符合養豬生產的實際需要。 3.3養健康豬 良種豬應具有優良的品質和健壯的體質,在選種上不可忽視體質的選擇,片面追求體形、增重、瘦肉率的選擇,會造成體質變弱,抵抗力下降,發病率增加和肉質變劣。通常所說的PSE肉,即肉色蒼白、質地松軟無彈性、切面滲水的劣質肉,PSE肉的產生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但遺傳素質是發生PSE肉的基礎,應激因子是產生PSE肉的條件。近年來,豬的健康育種引起關注,種豬的品質與健康是生產優質豬肉重要前提。 生產性豬場引種時要認真進行調查研究,從具有可靠免疫、有良好供種信譽、沒有特定傳染病的豬場引種,從健康豬群里挑選,做到好中選優。要逐步推廣SPF豬,SPF豬通常叫健康豬,即無特定病原豬,將會對“安全豬肉”的生產起到積極作用。 3.4科學的飼養管理 “安全豬肉”的生產應實施科學的飼養管理,做好保健工作,保持豬的健康水平,做到衛生防疫制度化、經?;瀼仡A防為主的方針,搞好消毒與免疫,消毒液和疫苗一定用國家批準的產品,按規定進行保存和使用。飼養人員要認真觀察豬群,天天做到“三看”,即平時看精神,飼喂看食欲,清掃看糞便,發現異常,即時報告,以便采取措施,需隔離的立即隔離,爭取盡快確診。小病大治、不確診亂治、見到病豬就用抗生藥物、不見效果就加大劑量的做法非常不妥,不能亂用藥物,違禁藥物一律不能使用。 各類豬群宜采取干料生喂,保證飲用水的衛生,為滿足豬的飲水,最好采用自由飲水,飼料質量再好,飲水不足會影響豬的健康。各圈舍的豬只應相對穩定,不能經常調群并圈,否則會引起應激,合群后2~3天內會發生頻繁咬斗,影響采食和休息。實行分區飼養,自繁自養且有一定規模的豬場,生產區可分為兩個飼養區,即配種、妊娠、分娩的豬為一區,斷奶仔豬和生長肥育豬為一區,應做到“全出全進”,以后一區為例,就是把同齡豬(或近似體重)同期進一棟豬舍,同期出一棟豬舍,經徹底清掃、封閉消毒,停用1~2周,再進下一批豬。根據豬的生活習性,建立穩定的管理制度。蚊蠅是傳播疾病的大敵,應防止蚊蠅孳生和防止飛鳥進入舍內,經常滅鼠。 3.5使用安全飼料 飼料的安全性是生產“安全豬肉”的重要基礎,豬肉品質受飼料的影響很大,外界因子污染的飼料,導致豬肉產品有毒有害物質殘留超標,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造成器官損傷、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耐藥性增強,嚴重時致殘、致突變、致畸形、致癌。 飼料原料應妥善存放,防止發霉變質,禁止在飼料中加入抗菌藥物、激素、增重劑等。農作物因大量使用化肥和有機農藥,導致飼料中有機磷、有機氯等的超標,在選用飼料原料時一定要倍加注意,要從源頭上重視“安全豬肉”的生產。抗生素喂豬對人體健康有害,其副作用是抗藥性,破壞體內微生態平衡,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很多的研究表明,用益生素、多聚糖喂豬,既起到抗生素喂豬的效果,又無殘留問題發生。 生物飼料將對畜牧業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從微生態理論和生產綠色食品出發,利用已知的、安全有益的微生物與飼料混合發酵、干燥等工藝,制成的含活性益生菌、安全的飼料。生物飼料可降解飼料中有毒有害成分,消滅人畜共患病病原體和不耐熱毒素;可做微生態調節劑,改善飼料品質,提高營養價值和產品品質;可分解糞便中的有害成分,減少環境污染等。 3.6加強獸醫衛生監督檢查 主管部門對獸藥、疫苗的生產要嚴格審批,實施嚴格監控,從源頭上杜絕違法獸藥和疫苗的生產,加強對獸藥、疫苗經銷部門的資質審查,對違規經營者及時進行處理。養豬場要嚴把進藥關,主動接受和邀請主管部門對獸藥、疫苗、消毒液的質量進行監督、檢查和指導。 3.7加強產品衛生和質量檢測 認真執行產地檢疫、屠宰檢疫和流通環節的檢疫,建設與生產“安全豬肉”相適應的屠宰加工體系,從屠宰和加工環節上減少污染。力求將“安全豬肉”進入超級市場,直接出售給消費者,減少中間環節?!鞍踩i肉”一定符合衛生標準和質量標準,對肉品中有毒有害的殘留物要認真檢測,確保產品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