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豬在飼養管理粗放、飼料條件較差和氣候寒冷的情況下極易發生癱瘓,一般發生在產前數天及產后30天左右,個別母豬在產后幾天內就會出現腰部麻痹、瘸腿及癱瘓現象。癱瘓之前,大多數母豬食欲減退或不食,行動遲緩,糞便干硬,喜飲清水,有拱地、啃磚、食糞等異食現象,但體溫正常。癱瘓發生后,母豬起立困難,扶起后呆立、站立不能持久,行走時后軀搖擺、無力,驅趕時后肢拖地行走,并有尖叫聲,最后癱臥不動。 發病原因,一是因為粗飼料在日糧中的比例較高或日糧中鈣磷含量不足,母豬產仔前后“挪用”骨骼中的鈣和磷,時間一長就會導致母豬體內鈣磷缺乏。特別是高產母豬,更容易發生該病。產仔20天后,母豬泌乳量達到高峰時,病情大多趨于嚴重。二是精料中谷類、豆類飼料比例過大。這些飼料中的磷大多以植酸磷形式存在,不易被豬利用,而且會妨礙豬對鈣的吸收,過量飼喂易使豬體內鈣磷嚴重不足,導致癱瘓。 防止母豬癱瘓,首先應合理搭配飼料,力求日糧營養均衡。根據母豬飼養標準,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資源,盡量多喂青綠飼料(不可一次喂得太多,以防拉稀)或優質干草粉,補喂礦質飼料及添加劑等。對處于懷孕期和哺乳期的母豬,每頭每日增喂優質骨粉、食鹽各20克。不喂骨粉,可以適當加大日糧中麥麩、米糠等含磷較多的飼料的比例,并加喂甘薯蔓等含鈣較多的青粗飼料。 對已發病的豬,盡早對癥治療。可用豬骨或其他新鮮畜禽骨,經烘干軋碎后拌入飼料中喂豬,每天每頭喂30克左右。對重癥病豬,用5%~10%氯化鈣注射液40~80毫升,一次靜脈注射,但嚴禁肌肉注射或讓藥液滲漏于血管之外。用高度白酒或10%樟腦酒精涂抹皮膚并進行人工按摩,促進豬血液循環,恢復神經機能。在抓緊治療的同時,進一步加強飼養管理。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季注意防暑降溫。喂給易消化的飼料,保持豬舍干凈衛生,增加墊草厚度,經常幫助母豬翻身,以防發生褥瘡;盡量減少應激因素,以利母豬康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