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苜蓿剛剛被引種到北美時,人們不久即發現各品種的越冬能力差異極大,一些品種能適應寒冷的氣候而生存下來,而另一些不能,進一步調查這些品種的起源發現,起 源于氣候寒冷地區的苜蓿品種的越冬能力強于來自氣候溫暖地區的品種,依據這些觀察結果,將苜蓿品種初步劃分為抗寒和不抗寒兩種類型,之后對這兩個類型進行了進一步的劃分。 伴隨苜蓿被引入到更多的新地區和氣候帶,對新苜蓿品種不斷地進行試驗,利用不同類型的苜蓿品種進行大量的雜交選育,人們發現預測某一品種的越冬能力變得越來越困難。 在苜蓿新品種發布的同時,育種家們面臨著對新品種越冬能力進行快速分類的難題,而等待4~5年,以等待足夠寒冷的冬季對苜蓿品種的越冬能力進行分類顯然是不現實的。為此,育種家們開始尋找一種能夠預測品種越冬存活能力的特性,對苜蓿品種的無數個栽培特性進行了評估,如根莖入土深度、根莖尺寸和主根是否分枝等。 最終一組研究者發現,當秋季日照長度變短和(或)溫度變低時,越冬能力強的品種將被觸發,而在初秋停止地上部分的生長,通俗地講就是:這些越冬能力強的抗寒品種將停止生長,為根系貯存營養,以備越冬之用。而抗寒能力差的品種將在秋季繼續旺盛生長,而后常會在經歷幾次霜凍后,耗盡根系存儲的養分,很少能夠安全越冬。 依據秋季株高理論,苜蓿育種家們得到一種新的預測越冬成活率的方法,這一標準不是對苜蓿品種越冬成活率進行直接測定,而是依據品種在深秋是否還生長進行預測的。該系統依據長期的測定結果,將苜蓿品種分為9個類群,具體方法是在秋季將測定品種的株高與標準對照品種相比較,得到其秋眠級數,被列入1級的品種,秋季地上部分不生長或極少生長,該級別的標準對照品種是Norseman。9級品種在秋季可繼續正常生長,其標準對照品種是CUF101,九個秋眠級別劃分的惟一標準是與標準對照品種相比較的植株高度,株高與CUF101相同的品種將被列入秋眠9級。 秋眠級別系統(植物在秋天的高度)多年以來一直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但現在,育種家們正在試圖對該系統進行完善,經過育種家們在過去的15~20年的努力,苜蓿品種的抗病蟲害能力已經獲得了極大的提高,已經達到了病蟲害幾乎不可能在田間將苜蓿危害致死的程度。因此,一些越冬能力中等或不抗寒的品種,現在已經能在冬天更寒冷,超過其所在秋眠級別品種通常能耐受的地區越冬,即秋眠級別5的品種現在已經可以種植在以前4級品種的地區,4級品種則可用在以前種植3級品種的地區,其它秋眠級別的品種也一樣。由于獲得了更高的苜蓿產量,這種使用秋眠級別更高品種的趨勢得到了進一步的促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