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舌病是以昆蟲為傳染媒介的反芻動物的一種非接觸病毒性傳染病。 一、癥狀及病變 自然感染的潛伏期為3~8天,體溫在發病后2~3天內達40.5℃~41.5℃,厭食,精神委頓,流涎,口唇水腫到面部和耳部,口腔和鼻腔黏膜充血,發紺,呈青紫色,隨后口腔、唇、頰、齒齲、舌黏膜糜爛,形成潰瘍,導致吞咽困難,由于潰瘍部位的損傷滲出血液,唾液呈紅色,口腔發臭。鼻腔分泌物由漿液性變成濃性黏液,病羊呼吸困難和鼾聲。有時蹄冠、蹄葉發生炎癥,呈現不同程度的跛行,甚至膝行或臥地不起。病羊消瘦、衰弱,有的便秘或腹瀉,有時腹瀉帶血,早期白細胞減少。病程一般為6~14天,發病率30%~40%,病死率2%~30%,患病不死的經10~15天痊愈,懷孕4~8周的母羊應用了活疫苗或感染,其分娩的羔羊中約有20%發育缺陷,如腦積水、小腦發育不足、回溝過多等,母羊流產。 山羊的癥狀與綿羊相似,但癥狀一般較輕微。 二、預防 1、藍舌病病毒的多型性和在不同血清型之間無交互免疫性的特點,使免疫接種產生一定的困難。如需免疫接種,應先確定當地流行的病毒血清型,選用相應血清型的疫苗,才能獲得滿意的結果。弱毒疫苗接種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病毒血癥,同時對胎兒有影響,母羊流產。運用時應加以注意。 2、嚴禁從有本病的國家、地區引進羊只。 3、加強冷凍精液的管理,嚴禁用帶毒精液進行人工授精。 4、放牧時選用高地放牧,不在野外低濕地過夜,以減少感染機會。 5、定期進行藥浴、驅蟲,控制和消滅本病的媒介昆蟲。 6、在新發生地區可進行緊急預防接種,并淘汰全部病羊。 三、治療 目前無有效藥物。對疑似的病羊加強護理,避免烈日、風吹、雨淋,給予易消化飼料。用消毒劑對患部進行沖洗,同時選用適當的抗菌藥預防繼發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