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來,全產業鏈確實給集團帶來了很多正面影響。我覺得我們現在這樣的模式才能夠真正地保證食品安全。” 當時犯了錯誤,將資金和產品大量投向商超,但是商超費用高,毛利低,以當時的財力,很難支撐。 從1983年的養雞場到而今的亞洲第一白羽雞生產企業,35年來,圣農已經成為百勝、麥當勞等的長期合作伙伴,2018圣農將迎來哪些契機和變革?圣農集團董事長傅芬芳為您揭曉。 視頻專訪:80后美女總裁傅芬芳:一只白羽雞如何撬動百億企業 高中起就跟在父親身邊 傅芬芳坦言,從小父親傅光明就告訴她,畢業后還是要回家干活的。“從高中時起,父親就把我帶在身邊。” 作為母親,傅芬芳稱自己是一個嚴格按照日程表工作的人。每個月的月初就會安排好這個月的工作計劃,每天的時間怎么排,把周末的時間盡量都留給家里人,晚上盡量不應酬。作為女兒,“在父親面前,我還是可愛的小棉襖。” 全產業鏈并非戰略選擇 2018年,傅芬芳正式掌舵圣農集團。談及緣何做全產業鏈這個問題,傅芬芳坦言,這不是一個戰略選擇問題,而是當時的生存環境倒逼圣農這樣去做。“現在看來,全產業鏈確實給集團帶來了很多正面影響。我覺得我們現在這樣的模式才能夠真正地保證食品安全。” 很多陌生朋友見傅芬芳的第一句話是,你們的雞是不是有六個翅膀?其實,圣農白羽肉雞是由8個品種雜交選育而來,這是一個不斷選育的過程。 緣何獲得全球知名餐飲企業選擇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肯德基找到圣農的時候,是因為先進的養殖設備。“我父親相當有眼光,當時的屠宰設備是從丹麥進口而來,肯德基就看中了這款設備,還幫助圣農培養生產標準。” 到2014年成為麥當勞的供應商,則是在“福喜事件”的背景之下,導致麥當勞的供貨出現嚴重問題,“當時,福喜是跟我們采購雞肉原料的,所以當時麥當勞第一想到我們,讓我們的雞肉供應到全國各地,于是幫麥當勞補上了所有的雞肉缺口。之后經過了麥當勞幾十道程序審核,也就成為了其供應商。” 圣農食品創建時走了彎路 2003年創建了圣農食品,剛開始創建時走了很多彎路,盈利并不好。當時犯了錯誤,將資金和產品大量投向商超,但是商超費用高,毛利低,以當時的財力,很難支撐。 “我們轉變方向,做食品代加工,第一個是把德克士的腌制調理品訂單接到我們公司,雖然毛利不高,但是費用少。這樣經營狀況逐漸轉好,慢慢往餐飲企業、中央廚房的方向扭轉。” 圣農4度°的產品經理是她 圣農4度°是去年以來雞肉產品中十分火爆的一款,“我們做直接面對消費者的產品早在2003年就已經開始,圣農4度°是去年研發的產品,其實我是產品經理,我認為真的需要這樣一款產品來解決瘦身和吃飯的問題。” 未來將轉型全食品領域 食品深加工是圣農全產業鏈的最末端,也是未來的發展重點。傅芬芳正式接手之后,進一步延伸了圣農集團從養雞上下游全產業鏈到全食品領域的轉型和跨越。 目前,圣農食品生產的熟食已經進駐沃爾瑪、大潤發等國際商超,并為餐飲、學校、企業量身定制產品。“圣農食品去年的年銷售額20多億。” 來源: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