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成本控制一文中我們提到,穩定生產是豬場成本控制的大前提。優化基礎群胎齡結構是成本控制重要的一環。本章我們就來了解豬場維持合理的胎齡結構的重要性。 對于任何一個母豬群來說,它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實現生產批次的同質性。這種同質性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 1.母豬年齡的合理分布: 在種群中,優化胎次(母豬每個生產周期的百分比)的分布情況。 2.各批次間動物數量相近: 這與均衡生產的目標相關,使每一批次都達到這一目標,而非過多或過少。 母豬胎齡結構的重要性 豬群繁殖力常常會根據它們的胎次數而改變。 初產母豬:分娩率較低 (生產力較低). 第二胎母豬:有時生產力也會下降。 老母豬 (7胎及以上):死胎仔豬數增加. 經產2-7胎的母豬:活仔數數量增加 (生產力提高和死胎率下降). 產仔豬數影響產活仔數 初產母豬:可用的乳房少 + 母豬下奶困難.,乳房和乳頭的形態好。 · 對于小型豬這不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交配的母豬太年輕/體重太輕,那么對大多數仔豬來說吃奶很困難。 · 如果交配的母豬成熟點并且體重大一點(>7個月 / >140 公斤),就能哺乳很多仔豬。 經產第2-4胎的母豬:乳房的利用率最高 + 乳房和乳頭的形態也很好。 · 能哺乳很多仔豬 / 對小仔豬來說非常完美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很難哺育很多/小仔豬。 · 母豬體型變大: 更易爬跨. 產仔數影響斷奶仔豬數 初產母豬: 年輕(免疫系統不成熟) + 與細菌接觸時間少。 · 感染風險較高。 · 傳遞給仔豬的免疫力較低。 產仔豬適中的母豬:增加免疫力。 老母豬:免疫力下降。 產仔量影響疾病控制。 和人類一樣,對年老和年輕母豬風險最大。 按照一般規律來說,繁殖力最強的母豬是那些產仔數適中的母豬(3-5胎)。 因此, 想要獲得最大繁殖力的群體結構應該注意以下內容: 問題出現: 一個種群的群體數量是動態的,大約每21周(147天)為一個周期。 大部分母豬集中在幾個周期內,這樣的種群結構是完全不合理的. 下面這張圖將是上面那個豬群63周后可以預見到的情況(增加3個胎次后)。 在短短一年內,繁殖力最強的種群可能就會變成完全相反的結果。 母豬變老后需要及時替換 理想的母豬胎齡結構 理想的群體結構應該是階梯式下降的形式. 初產母豬是用來更新代替老母豬的,因此在豬場,它們是使用最頻繁的種群。從現在起,每一周期擁有的母豬將越來越少。 為了實現這樣的理想結構,替代的初產母豬必須是持續供應的:永遠都不應停止,并且每一批高產群中比例應該是相等的 (即在每一批次中初產母豬大約占20%)。 比如說:如果我們在20周左右,只引進少量的初產母豬(僅 5% / 批),情況將如下圖所示: 防止引進過多年輕母豬 過了一個周期后 (21周...) 在第四周期后 (一年半...) 理想的母豬胎次結構要看其經產次數,這也是淘汰母豬的依據。 這是經8次生產后的母豬在淘汰后,豬群中最完美的群體分布: 這個理想豬群的結構根據生產次數而定,也是決定淘汰母豬依據。 然而,母豬在經產6次后淘汰的豬群,才是一個分布完美的豬群: 按照一般邏輯來講,如果我們決定淘汰那些生產周期很短的母豬,那么母豬剩余周期就會很長,這是很有必要知道的。 這是個母豬第4次生產后就被屠宰的一個群體的分布(這種情況罕見,僅是舉例): 關鍵的問題是: 在淘汰母豬前,推薦的終生產仔數是多少? 在淘汰母豬前,推薦的終生總產仔數是多少? 這個問題其實并不好回答,由于每個場的情況不同,答案也可能不同。 關于豬場的所有決定不僅僅取決于生產,也取決于經濟條件。 觀點1:淘汰周期數高的母豬(像第8次生產的母豬)。 缺點:消耗的飼料量較大:母豬越老,體型越大,基礎需要量越多。生產力下降。 觀點2::淘汰周期數低的母豬(像第6次生產的母豬)。 缺點: · 引進的初產母豬折舊率低 (替換的必要性較大)。 · 每一個新的初產母豬涉及一個成本 · 動物的價值 (包括遺傳值) · 到交配前一直飼喂 · 飼養空間和管理 · 藥物治療/接種疫苗... 結果將取決于生產損失和飼料消耗補償周期數以及準備給種群中引進初產母豬的成本。 ... 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生產成本 所以有時候生產力最強的豬場未必是盈利最多的豬場。 來源:PIG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