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使用批次化管理就要幫助員工制定周工作計劃,并能計劃哪一天需對豬場的哪些豬進行轉移。批次生產的好處顯而易見:能幫助豬場把生產體系化;使每周的批次大小均一;幫助找出繁殖問題;為后續的豬只銷售做計劃;并為所有員工的工作安排做好計劃。 豬場的批次化管理能夠實現均衡有序滿負荷生產,提高豬場設備利用率,有利于節約勞動力,提高工作效率,可以真正做到全進全出,能使母豬群達到同一水平的健康和免疫狀態。相對于傳統的連續性生產,批次化管理無疑是更加高效的養豬管理模式,能給豬場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目前國內大多數豬場仍在使用連續性生產模式,那么傳統豬場如何才能從連續性生產模式轉變到批次化生產模式呢?轉變過程中需要運用到一系列的生物技術和數據管理措施來實現。 一、母豬繁殖的批次化管理 首先豬場根據豬場母豬存欄狀況選擇適合自己豬場批次生產的模式,根據豬的生產周期對場內欄舍進行改造。
下面我們以1000頭存欄母豬的豬場為例,實施周批生產模式,如果是21天斷奶,生產周期就是20周;如果是28天斷奶,生產周期是21周。豬場除去后備母豬和非生產狀態的母豬,大約有840頭豬處于生產狀態,按21周的生產周期,那么每一批大約有40頭母豬,母豬提前一周上產床,4周哺乳期,一周空欄消毒,那么需要設置6個單元產房,每個單元設置36個產床,一共是216個產床,每個單元隔離飼養。 經產母豬使用同期斷奶或配合激素的方式來實現同期發情,后備母豬通過飼喂烯丙孕素的方式實現性周期的同步化,讓豬群處于同樣的繁殖節奏。 下面是實施豬場批次化管理的一個大概流程: [attach]213984[/attach] 這樣,可以使引進的后備豬能與場內的經產母豬保持在同樣的生產周期。一批豬群中出現返情和流產的母豬根據其生產性能情況按計劃淘汰,豬群分娩后,查詢離開妊娠期的母豬頭數,選擇適合入群的后備母豬,保證每個批次均衡生產。 母豬豬群實現批次化管理的過程中,必須做好數據記錄,實現豬場的可視化管理。在批次化管理方案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表格就是批次生產記錄表,整個豬場每一批豬的整個生產周期都可以通過這個表格體現出來,從而進一步獲得更多的生產數據信息。 [attach]213981[/attach] 二、保育、育肥的批次化管理 相對于母豬的批次化,保育和育肥豬的批次化就簡單多了。保育育肥豬的批次就是母豬分娩或斷奶的批次,在轉群的時候按照相應的批次號進行轉群稱重即可,斷奶仔豬每窩稱重,保育轉育肥隨機稱重計算平均重即可。【下圖為南方某800頭母豬場2017年三周批生產全年情況,2017年合計17批豬,每批豬都有自己的編號,從701到717不等,目前進入2018年了,馬上就改為801到817了。】 [attach]213982[/attach] 如果以1000頭母豬場單周批生產為例,每批母豬大約可提供400頭斷奶仔豬,根據保育育肥的存欄時間段設置相應數量和規模的保育舍和育肥舍,一般來說至少需要6個保育單元,和16個育肥單元,每個單元可放置400頭,以做到全進全出,整體出欄減少應激,還能減少豬只運輸費用。 三、批次化管理的周工作日程表 實現批次化管理的一大優點就是將工作集中在短時間內完成,方便流程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員工每周可以有固定休息的時間。 下面是一個周批次生產日程表,當然豬場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四、批次化管理生產模式總結 從連續式生產轉到批次化生產,其實中間過程有很多復雜的工作,每個豬場的實際情況也不相同,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豬場實際情況進行充分的討論和設計,在實施過程中多用歷史數據做支撐,及時總結,才能事半功倍,避免走彎路。 批次化生產在歐洲國家已經是比較成熟的管理模式,在國內也有諸多豬場在逐步實施批次化管理。批次化管理流程雖然要求比較嚴格,但相對于連續生產模式,批次化管理可以真正做到全進全出,更好地控制場內疾病,阻斷疾病在豬只間的水平傳播,提高豬群健康水平,減少飼料及獸藥、疫苗等浪費,降低生產成本,優化母豬利用率和周轉率,提升生產成績,從而極大地提升豬場的綜合效益。【無論是5000頭母豬場,還是200-300頭母豬場,我認為都需要做批次化生產,與其說是趕時髦倒不如說是市場或者終端倒逼的結果,相信五年之后的規模養豬正如現今的奶牛業一樣,使用生物技術做好每批次豬同期發情成為常規技術】 XX豬場批次分娩總結(第二批) 一、分娩成績對比分析 1.配種情況 第二批批次化配種合計173頭,分娩161頭,分娩率93.06%;失配情況:共計失配12頭,其中流產2頭(肢蹄病),死亡3頭(1頭發燒,1頭皮膚蒼白,1頭其他),空懷1頭(原因不明),返情6頭(3頭炎癥,1頭配早,1頭狀態差,1頭應激)。【即使已經做到了93.6%的分娩率,仍然有提高的空間】 2.不同豬群和飼喂烯丙孕素天數產仔情況對比
后備豬產仔較經產豬產總仔數和健仔數稍差,但分娩率相對較好。后備豬飼喂烯丙孕素7天者產仔最差,總仔13.17,健仔10.75,飼喂烯丙孕素10天者最好,總仔19,健仔13,飼喂烯丙孕素13天變差,總仔15.4,健仔11.2;整體后備豬無效仔偏高23.30%,飼喂烯丙孕素較不飼喂烯丙孕素總仔基本相等,但健仔降低,無效仔升高,分娩率提高。經產母豬飼喂烯丙孕素15天產仔最好,總仔16.33,健仔13.00,超期飼喂烯丙孕素9天者產仔最差,總仔17,健仔12,經產豬飼喂烯丙孕素較不飼喂烯丙孕素產仔提高,分娩率提高,分娩率提高,無效仔升高。從上述數據來看,后備豬和經產豬飼喂烯丙孕素均有一個最適天數使分娩成績最好,目前就根據我場分娩情況來看,后備豬飼喂烯丙孕素10天最好,經產豬飼喂烯丙孕素15天最好【只是本場階段性總結,可能未必適合其它豬場】。 3. 飼喂烯丙孕素和不飼喂烯丙孕素不同胎次產仔情況統計
飼喂烯丙孕素母豬產仔以三至四胎產仔最好,總健仔分別為17.06、14.18和17.60、13.80,產仔最差的為頭胎母豬,總仔14.57,健仔10.71,其次為六胎豬總仔14.88,健仔11.13。不飼喂烯丙孕素母豬產仔同樣以三至四胎豬產仔最好,總仔數總健仔分別為16.60、14.60和16.00、13.00,產仔數最差的是二胎豬,總仔13.14,健仔10.68,其次為六胎豬總仔14.50,健仔11.00。從當前數據來看,飼喂烯丙孕素后配種對產仔無明顯的影響,低胎和高胎豬會拉低整體產仔成績,因此豬場只有保證合理的胎齡結構才能有效地保證產仔成績。【這個結論很重要,批次生產解決不了過去管理上的失誤】 二、批次化分娩小結 1、第二次批次化分娩,共計分娩161窩,總仔數15.20,健仔數12.04,弱仔數0.96,死胎數1.39,畸形數0.19,木乃伊數0.61,無效仔率20.80%,分娩率93.06%。總仔數、健仔數和分娩率較之第一批分娩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無效仔率仍然偏高,主要是弱仔數和死胎數高,同時個別異常母豬產無效仔高也對產健仔成績造成較大影響(其中有4窩產健仔數為0,產仔以死胎和弱仔為主)。今后批次分娩前仍然要重點做好異常豬護理,做好懷孕后期母豬保健,繼續關注臨產母豬轉欄流程及接產操作,做好產程判斷,減少、合理助產,減少因母豬異常導致的無效仔。 2、本批次母豬分娩前期準備工作較為充足,繼續堅持了第一批分娩時的“三班倒”分娩流程,分娩前全場進行批次化分娩動員,對批次分娩轉豬流程、防疫要求、人員分工、工作交接、本次安排內容等做了詳細安排,并對可能出現的狀況逐一作出討論并制定出解決方案,使本批次分娩操作過程較為理想,各環節流程操作順暢。 四、第三批次分娩改進點 本批次分娩雖說分娩進程較為順暢,但這仍然是建立在人員超配的情況下,雖然本次分娩量較第一批分娩量高,但本批次分娩量仍未達到本場批次化配種最大分娩量,往后的分娩接產工作仍有較大考驗;其次,本批次無效仔率仍舊偏高,導致窩均健仔數偏低。因此,在下階段批次化分娩過程中仍然需要對整個過程持續優化。 1. 批次分娩期間嚴格按照按防腹瀉流程操作的要求,做好更衣、消毒等基礎工作,始終要把防腹瀉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2. 理順分娩舍人員工作分工流程。本次批次化分娩接產工作參與人員共計17人,在增加分娩量的同時比第一批分娩參與人員少了3人,下階段仍要根據批次化分娩繼續做好分娩舍接產人員的分工。 3. 優化批次分娩流程。本次批次繼續分娩采用“三班倒”模式,分娩進程較為流暢,下階段可繼續使用這種模式,但是需要在增加分娩量和減少人員的情況下重新規劃,同時在分娩高峰期抽調配懷舍及其他后勤人員到分娩舍幫忙。 4. 繼續加強對異常豬只的護理,做好記錄并跟蹤治療效果。難產及產程長的母豬要多按摩,多“踩”“踏”,用好助產六字訣,盡量減少分娩期間因接產不慎導致的死胎。 第三批分娩即將開始,也將達到本場三周批的最大分娩量,第三批將是對本場批次化分娩的又一重大考驗,相信在本場干部員工的共同努力下能夠克服困難,迎難而上,取得更好成績! XX試驗豬場 2017年11月XX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