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對于一個不超過350頭母豬的家庭農場來說,采用三周批次生產的策略,可以減少勞動力成本。農場需要采取全進全出生產方式,來獲取利潤,并通過精確的豬只流動最大化地增加農場產量。三周批次生產,可以為家庭農場提供更多的創利機會。 1、什么是三周批次生產? 三周批次生產,并不是一個很前衛的概念。在英國其實它已是廣泛使用的成熟理論,上個世紀50年代,隨著早期斷奶技術的推廣和工業化的推動促使英國的家庭農場向批次生產轉變。三周批次生產在中歐一直有著較大的市場。 家庭農場每三周分娩一次,每三周斷奶一次,每三周發情配種一次,這就是所謂的三周批次生產。該系統基于母豬本能的生物習性,因為豬只流動可以分成每三周為一批次,母豬的斷奶、配種和產仔分別為三周中各其中一周。三周批次生產實施標準的4周齡斷奶。 三周批生產農場布局 總結在表格1中。 表格1 建筑要求
2、三周批次生產后備母豬如何補充? 后備母豬何時能補充上去影響到三周批生產,如果后備豬無法參與到三周批循環中,生產上可能會出現問題,當然這對于所有批處理都是如此。重要的是豬場要建成一個足夠多的后備母豬“蓄水池”,才能讓后備豬適時導入豬群。后備母豬應該在他們預計交配日期之前7或10周,體重達到95-100公斤時引到場內,或者從場內三周批方式生產的后備群中引種。后備母豬通常在到場后5天左右開始列入配種計劃。 下面的豬繁殖目標的流動模型,滿足了后備母豬在他們的第2,3或4的發情期完成配種。如果后備母豬同期發情有問題,可以使用一些化學藥品,如0.4%四烯雌酮(一種類孕激素樣物質,常使用辛癸酸甘油酯作溶媒 )等,這需要與您農場的獸醫顧問討論。注意始終有3組后備母豬,其中包括一個要隔離三周的組。 表2 從周批次轉變成三周批生產事件順序
3、三周批次生產種母豬如何更新? 與所有家庭農場一樣,首先必須滿足配種目標。三周批次生產的優點是80%的經產母豬會存在著21或42天的正常循環。當種群數量低于目標或被淘汰時,不能按批次運轉時,不規則循環可以被重塑(我們可以用四烯雌酮使后備同步發情)。 配種妊娠舍有5批懷孕母豬(其中可能有空懷),但需要6組豬欄位以滿足運轉要求。 使用三周批次的豬群設計年更新率為40%,這可能優于每周批次,表明該系統對母豬不是很浪費。 假定所有母豬在周四下午斷奶,大部分母豬將在下周一/周二發情配種。因為集中配種每三周才發生一次,家庭成員可以更好地參與所有的配種,能優化生產結果。在每周生產中的節假日,配種工作執行可能會較差,自然分娩率會降低。 4、三周批次生產種公豬如何安排? 三周批生產系統不適合有關歐盟關于福利養豬的一些建議。擁有人工授精(AI)站使三周批次生產變得相對簡單。目前一些大型人工授精站提供的專業化服務比較好(甚至比許多場自養公豬還理想)。農場可以選擇優質精液進行人工授精。250頭母豬的農場如果是單周批生產,理論上每周有10頭母豬參配,而實施三周批生產,則30頭母豬為一個批次,農場采精公豬上只需要3-4頭。公母比為每一頭采精公豬對應62-83頭母豬。可以想像,一頭AI公豬一次采精可以稀釋到16至20份精液。如果選擇從外面購買AI精液,保留下來的成年公豬可以用于場內誘情。 5、三周批次生產哺乳母豬如何分組? 三周批分娩(4周斷奶)只需要2組分娩幢舍。房間占用情況如下圖所示。
該系統允許有一周左右的清潔時間,母豬可以提前一周上產床。 這提供了更好的疾病隔離控制條件,豬舍也有充分的準備時間。如果是周批次生產的話,一個單元空欄一周的情況在英國并不常見。因為從基于5個分娩單元的周批次的傳統生產中,農場的生產會非常緊張。 A)為了保持高產量,需要一周左右充足的分娩空間 - 把它改造成“6個分娩單元”,然后可以分成兩個相等的批次,或 B)減少投入并將當前分娩區域直接劃分為兩個相等的批次。 以上兩個選項中的每一個都有優點,并且可以增加利潤,這取決于整個農場成本計算和空間配置。多數農場,當分娩設施必須分為5個相同的單元,全進全出更容易實現,農場分為2批而不是每周批次。 此外一個特殊情況,隨著現代品種產仔數增多,可以通過在哺乳10天后使用4頭寄養母豬進行重新分配來調節仔豬哺乳。這取決于兩個條件,一個是利用分娩舍原有的空床,另一個是必須裝有液體飼喂系統,當然,這樣做的話轉群和清潔的工作負荷會增加。 每批都有較多母豬分娩使得在前3天仔豬的寄養和哺乳工作更為容易。 例如,100頭母豬場每周只有4頭母豬分娩,他們都帶仔14至16頭 ,可能出現下一周4頭母豬每個只帶仔8頭,但由于是不同周次,就不利于寄養并且管理上會顯得凌亂。但使用三周批生產后,這些極端的情況就不太可能會出現。 分娩過去是在相對緊張的時間段完成的,現在是每三周才發生一次,其余的家庭成員可以幫助分娩,并在幾個人之間實行班次管理。如果分娩時間很緊張,有必要使用1ml喜娩康(D-氯前列烯醇)做同期分娩。當某一項工作負荷開始加大,家庭成員一般都可以幫忙,這個理論適用于家庭農場或合作精神較強的團隊。 6、三周批次生產保育舍如何安排? 斷奶仔豬轉保育有兩種安排的可能性。由于豬4周齡時斷奶(在7公斤),保育目標要求使它們在10周齡時達到30公斤,這意味著需要2個哺乳批次時間。這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提供: a)斷奶仔豬在保溫的欄舍從7公斤飼養到18公斤,大約3個星期(注意需要清洗時間),然后豬再移到相對冷一點的保育欄住剩下的三周。要么 b)斷奶仔豬在保育欄中從7公斤一直飼養到30kg時(6周時間)才移出。這就要求所有的欄舍都必須提供加熱設施(減少了清潔和移動時間)。 由于在斷奶區域和生長/育肥區域的房間較少,溫度相對更容易控制。 7、三周批次生產育肥舍如何安排? 30kg的仔豬放入育肥舍中飼養,大約經過10-12周后,即4批左右的時間即可上市。或者使用生長舍將豬養到45kg,即一個三周批次。 使用什么理論利用好4批生長育肥舍。如果22個星期的生長達不到出售標準的出售體重,那就需要提供額外的育肥舍。注意,豬舍必須保證合乎歐盟飼養條例,這迫使豬的轉移約在30公斤或50公斤,但絕對不是65公斤。 理想的斷奶仔豬-育肥生長系統為30 kg至95 kg,這意味著豬只在屠宰前只需轉移兩次。這減少了豬的應激頻率,減少了清潔時間和移動豬只工作量。在美國和西班牙的調查中,甚至有些農場可能直接從斷奶到育肥一條龍飼養。 8、三周批次生產弱仔的安排 在三周批豬只流動模型中,其中10%較小的斷奶豬被專門放到護理欄,仍然可以使用三周批次技術。10%被邊緣化到護理欄的仔豬,三周后可以在下一批次或者再下一批次重新摻入。注意剛斷奶的豬不能這樣摻入。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減少育肥豬的變異系數,而不是將比較脆弱的新斷奶仔豬置于更多的感染壓力下。三周批次生產的另一個優點是它使病弱豬相對集中,因此也就值得花時間照顧它們。比如說,每周10頭母豬,10%斷奶豬為病弱豬,那就只有10頭病弱豬只,三周批一個30頭母豬的批次單位,則集中了30頭病弱豬。 9、三周批次生產中豬只的銷售安排 三周批次生產的豬只,允許農場使用更大的運輸卡車來銷售豬只,某種程度上這就降低了運輸成本。對于苗豬生產場來說,也是非常有利的,因為在每周10頭母豬生產的農場,一般只有100個斷奶豬。實施三周批次生產,每批有30個母豬生產,就會有300個一樣大小的斷奶豬,這會給農場帶來更多的合同,一次做到滿負荷實現全進/全出更容易。 在育肥后,動物仍然可以每周出售,如果需要,在生長育肥舍可以有3周的空欄時間(必須為下一批豬準備清空和清理的時間)。這樣,農場的育肥舍也會像分娩舍一樣清潔。同時減少銷售次數降低了運輸成本。 10、三周批次生產豬只流動模型 三周批次生產,豬只的流動很容易理解。由于豬的生物學特性,三周的批處理獨特地允許家庭農場的活動集中和專業化。這就保證了假日和周末可以休息。傳統養豬的例行程序被打破,允許更多的社會人士進入豬場。如果他們也能得到這樣的待遇,實際上豬場會更容易找到員工。 因為豬場三周分別有不同的狀態,所以全進/全出更容易實現,農場生產變得更有規律。 表3 三周批次中母豬生產事件的時間表
上表解析,比如A組母豬第一周上產床,到第五周時斷奶,那么A組母豬在第六周配種;同理B組母豬在第四周上產床,到第八周時斷奶,那么B組母豬在第九周時配種,其余組依次類推。A組母豬在第二十二周時重新上產床,B組母豬二十五周時重新上產床,依次循環。 11、三周批次生產之優點 ·□所有生長豬群嚴格的全進全出,將導致疾病感染壓力減輕,從而改善豬的生長速度。 ·□對所有生產的畜群建筑可進行定期沖洗和消毒 ·□豬只移動減少 ·□可以更好地利用疫苗,大瓶裝的疫苗可完全使用(部分瓶裝疫苗目前常被丟棄)。 ·□工作人員在不同周的工作專業化 ·□會更多地關注配種程序 ·□仔豬更容易培養 ·□可能會降低運輸成本 ·□更廣泛地被社會所接受—有時間休假的家庭農場 12、三周批次生產之缺點 ·□為了保持預期產量,每批需要額外多配幾頭; ·□依賴后備母豬的補充,但任何批次系統都是如此; ·□如需要改變到三周批次生產,會給當前周批次增加壓力,在6個月之內可能會帶來部分的損失。 表4.傳統周連續生產批次導入圖 13、除三周批次生產之外的批次生產模式 如果農場按產量核算,而不是追求每頭母豬每年的胎次,三周批生產模型會被接受,因為這樣可以真正做到全進/全出。除此之外還有每周兩次模式,每周一次模式,10天模式或2周批,4周批或5周批模型,使用什么樣的模式,一般根據農場規模大小,依據最大化收入和最小化投入的原則進行。 14、如何從周連續生產轉化為三周批次生產? 與企業的任何變化一樣,我們做出改變前需要進行縝密的思考和規劃。主要依靠足量的后備母豬儲備,短時間改變斷奶日齡,以應對豬場的斷奶和生長豬的變異性。表2顯示了生產事件的時間表。農場必須與提供后備母豬的種豬場精誠合作。某些時候21天以下的一些仔豬臨時斷奶也是可接受的,因為這是改善豬長期福利計劃的一部分。 上述表格假設8周為后備母豬的引入期。注意在他們的第2,3或4發情期到達后,可以作為后備母豬參與配種,以確保達到繁殖目標。及時的后備母豬引入對這個計劃至關重要,后備母豬必須是在斷奶周引入(這里假設后備母豬四烯雌酮停用5天后發情)。 注意從3個不同的每周斷奶母豬中組建一個批次母豬: ○先斷奶一周的母豬,飼喂0.4%四烯雌酮7天,以延遲它們約一周左右的循環時間。或者,將母豬從分娩舍中移出,將其隨仔豬一起趕到鋪有稻草的豬舍內,然后在第5周時斷奶。 ○正常斷奶在4周時進行 ○另外還有一組母豬僅哺乳三周即斷奶。 這樣可以為預期的分娩釋放大批量的產床,因為過去的周批次生產每周都有母豬上產床。 因此,從表2可以看出,后備母豬(100Kg)須提前9周作好準備,一般農場理論上需要30個星期才能轉型成功。 而完成育肥的轉型可能需要額外的16-18周。 三周批次生產總結 三周批次生產可以為傳統的家庭農場提供一種優化產量、提高利潤的豬場生產方法,也更容易為國內中小型豬場所接受。 但每個豬場在作出這樣的轉變決定之前,為了統一思想慎重起見,筆者覺得豬場內部需要進行多次討論然后再實施,成功的把握才會更大。 感謝作者對此文的付出,畜牧人網站已獲授權轉載,若需轉載的朋友,請聯系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