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11月5日,深秋的北京,銀杏葉渲染了黃的絢爛,楓樹葉譜寫著紅的詩篇。北大國發院著名管理學教授陳春花老師,在這如畫的季節里,以一種溫情而又理性的態度重新審視了“生意”的內在含義。 ➤她說,生意,就是生活的意義。當你的商業能為更多人提供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時,愛就在那里,依靠就在那里,幸福就在那里。 ➤她還說,只有生活的無限,才能鑄就商業的無限;因為,人終究是“生活者”,而不是工業化時代的“消費者”;那些最有影響力的公司,直接顛覆了今天我們對于“商業”的認知。 以下根據陳春花老師在“新物種商業TALK2017暨《哈佛商業評論》中國年會”上的發言整理。 ◆ ◆ ◆ 文 | 陳春花 我一直想寫一本書——《什么是生意》。這是每個創業者、企業家、商業伙伴、管理研究者、管理教育者關心和討論的話題。 可是當我不斷思考的時候,我發現“生意”這個詞用中文解釋是最好的:它就是“生活的意義”。 “絲綢之路”源于對彼此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想先從我們最熟知的一段歷史去講。當我們今天去討論“一帶一路”的時候,我們會有非常多的角度來詮釋它。可是我還是讓你很想理解絲綢之路之所以出現真的源于一段人們對于絲綢的幻想,人們對于絲綢的向往,人們對于絲綢擁有的那份可能。 如果今天讓我回顧這條路,延續的這么長的歷史,連接了這么多的人,連接了我們甚至認為東西方之間的對話。我最想跟大家說的,實際上是隔著千山萬水之間,人與人對生活之間,對話的向往。 我想這條路可以延續到今天,延續到未來,不是因為更多的人走過,而是因為更多的人想把生活連接起來,讓我們相互去享受這份美好。 兩個“人生之問” 我們生活中有兩常問的問題: 第一個:你富有嗎?我想這個話題是今天更多人討論的。可是我知道答案是明確的。這個答案不僅是我可以給你,你完全也可以自己給自己。是的,我們是富有。只要我們能用適合的方式去生活。 第二個,也是我們在生活當中討論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你幸福嗎?我相信答案你也和我一樣,都會找到,而且這個答案也是很明確的,是的,我們是幸福。只要我們的目標在我們力所能及的范圍之下。 因此,我相信富有和幸福,它最真實的定義,最真實的含義,只需要兩個詞:一個詞叫適合;一個詞叫做力所能及。 我今天之所以討論這個話題,原因就在于我們身處一個浮躁的社會,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一個追尋更多的社會。 我們真的需要那么多嗎? 商業所遵循的邏輯到底應該給人家更多,還是給人家“更適合”? 到底是去滿足物質上的追求,還是要回到生活本身? 每個人該為此捫心自問。 圣誕老人是最真實的存在 很快,圣誕節將如期而至,很多人都視之為商業機會。但是,圣誕節真正溫暖動人之處,卻在于它觸碰了人類最真實、最純凈的渴望。 1897年,一個生活在美國弗吉尼亞的8歲小女孩給《紐約太陽報》寫信問道,“圣誕老人真的存在嗎?”她純真的筆觸渴望一個真實的答案。 當時的《紐約太陽報》編輯Francis給她回信道,“是的,圣誕老人真的存在!” 一個成人,在他經歷過所有生活的挑戰、考驗、歷練之后,給出了一個最真實、最純凈的答案。因為,這個世界上最真實的美好,是眼睛看不見的。那恰恰是最需要你去理解的部分:去細心理解每一個節日,去細心體會每一件事物。 什么成就了最有影響力的公司? 我自己是做領先企業研究的。在過去接近三十年的研究中,我一直想知道那些世界領先的企業和中國領先的企業,到底為什么領先?我們今天所討論的優秀企業,包括獲獎的百位最佳CEO,他們所締造的這些企業能不能從一個偉大的角度去詮釋它?找到真正產生影響力的根源? 蘋果、臉書、亞馬遜、騰訊、阿里巴巴、華為,今天所有這些“最具影響力的公司”都可以用三個詞來描述它們:遠見、決心與活力。 他們對于世界的影響,對于人類生活的影響,甚至對于未來的影響,的確使他們功勛卓著,成就斐然。但這還只是表象,他們還有著更為深層的共性。這些共性根植于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植于幫助人類近距離和遠距離的分享價值。 這些領先的公司帶來了便捷。他們不僅僅給你個體滿足感,更給你過程體驗感。他們關注的是生活本身。因此,今天這個時代,對于“生意”的認知,需要非常大的調整。 過去,商業是讓顧客擁有更多的東西;今天,商業要回答的是:幫顧客擁有什么樣的生活? 過去,我們崇尚“更多更好的理念”;今天,對幸福與財富追本溯源,我們秉持“適當就好”的理性價值觀; 過去,工業化時代是大量生產、大量消費;今天,一切都要納入可持續發展的框架。 人必須是生活者,而不是消費者 “生意”真正的意義在于:你能不能夠提供生活的解決方案,而非銷售商品——這是我們今天關注的、最重要的邏輯;這個概念當中,“商業”探索未知,穿行時光,連接起過去、現在與未來,呼應著人類感性的行為。 技術,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拓展生活可能性的空間,技術本身沒有意義。人必須是生活者,而不是消費者。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就可以推動我們整體的進步。 我喜歡宋瓷,它成為陶瓷藝術的巔峰,源于其典雅;立頓紅茶則代表了一種悠然的生活方式;IBM,“深藍”,一直在解決人類“思考”的問題;日本料理,于簡單中變幻無窮;哈根達斯,“愛她,就帶她去哈根達斯”,深情款款;我更喜歡超過百年歷史的同仁堂,它用心力詮釋真正的“懸壺濟世”;我們也知道“生活,是殘缺的藝術(喬布斯語)”,但喬布斯的設計卻可以讓它趨于完美。 這一切的努力,都在回答一個問題:最好的產品到底是什么? 就是你去交心。 最重要的不是物與物的交易,而是為顧客提供一份非常美好的選擇——這份選擇將為她帶來愛、驚喜,甚至是靈魂的依靠。 生活的無限鑄就商業的無限 智能機器人的出現,不會影響你,如果你能夠真正去思考;人工智能不會令你焦慮,如果你真正理解存在的意義。真正令人擔心的不是機器人像你一樣思考,而是你像機器人一樣思考! 著名哲學家懷特海說,“人類的生活是建立在技術、科學、藝術和宗教之上的。”我希望我們在生活和商業之間找到最佳匹配模式,它將使商業持久繁榮下去。因為只有生活的無限,才會鑄就商業的無限。(本文完) (注:本文由北大國發院張彤 整理)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 “春暖花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