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海大集團董事長薛華從小便有一個夢想:讓農民富起來!幾經轉折投身農牧行業,創立海大集團,始終牢記“科技興農,改變中國農村現狀”的使命。在幫助農民養殖,參與精準扶貧工作,帶動偏遠地方致富。 讓養殖戶富起來不只是說說而已!薛華的海大團隊用科研服務為農民解決困難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 廣東海大集團董事長薛華極其低調,即便把海大做到全國農牧業的行業龍頭,他也很少在媒體上露面。 有人說,薛華是一個充滿理想的奮斗者 、洞悉飼料行業趨勢的戰略家 。從做“預混料”(添加劑預混合飼料)到企業登陸A股上市,從籌資18萬到坐擁市值300億,但讓他心中惦念的始終是埋頭苦干的農民。 “我們需要認真做事,踏踏實實地為養殖戶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對待含辛茹苦的農民馬虎不得。”19年來,勤奮務實、為人謙和的薛華一直秉持這樣的創業理念。 年少立志 為實現夢想而創辦企業 1970年,薛華出生在陜西漢中洋縣的普通家庭。他說,“那時大家都很艱苦,生活不易。從記事起,便有一個夢想:讓農民富起來!” 1988年,薛華考取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特種水產養殖專業。薛華當時并不十分“看好”這個專業,因為他是專業調劑來的,但此后他從中得到啟蒙——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結合起來,他看清了什么是水產行業,怎么樣進行水產人工養殖。1992年,薛華考上中山大學繼續深造,學習魚蝦飼料與養殖,研究生畢業后被分配到廣東農科院從事魚蝦飼料研究工作。 然而,穩定體面的工作并沒有為薛華帶來滿足,如果說就讀水產養殖專業是調劑的無奈,深造是為了工作環境更優越,那彼時的他則是在等待一個實現兒時夢想的機會。 很快,憑借豐富的水產養殖知識,他敏銳地覺察到行業契機:時值全國雞飼料與豬飼料蓬勃發展時期,“正大”、“希望”豬飼料異軍突起,已成為行業的巨頭,但水產飼料是一個薄弱環節,由此突破必大有可為。 工作6年的薛華毅然辭去廣東農科院的公職,籌資18萬元在廣州番禺創立了廣州海大飼料有限公司,從事水產預混料研發、生產和銷售。長期進行水產營養研究的薛華懂技術、對業務和市場有著深刻的理解,憑借這些優勢,他在水產飼料領域如魚得水、游刃有余,短期內就掙得第一桶金——500多萬元。 預混料只是飼料生產的前置環節,如何把事業與志向結合、更直接地為養殖戶帶來效益是薛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1999年,他在湖北嘉魚縣設立了海大第一家全價飼料生產工廠,向養殖戶直接提供優質的水產飼料,并陸續開拓了動物苗種、動物保護、養殖技術等業務,為養殖戶提供全面的養殖支持。 經過不懈努力,海大集團形成了飼料、種苗、動保、養殖和食品五大業務板塊,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行業的一匹黑馬,于2009年在深交所上市。 據統計,海大集團目前擁有200多家分子公司,在國內26個省市以及東南亞(越南、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南美(厄瓜多爾)等地均有生產布局,公司市值近300億元,資產規模超125億元。多次榮獲中國企業500強、廣東百強民營企業等榮譽,被認定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是行業發展速度最快,增長最穩定的公司。 2017年,薛華帶領的海大集團在全國3206家上市公司中脫穎而出,入選福布斯“亞洲上市公司50強”,是亞洲地區唯一入選的農牧企業。 不忘初心 科研服務為農民解決困難 在海大集團的員工看來,薛華具有超乎常人的敏銳的感知力和洞察力,專業背景讓他認識到科學技術對養殖業的支撐作用。 海大集團成立之初就提出以技術立業的主張,同步設立了研究機構。經過19年不斷增加投入,形成了完善的科研體系、成熟的實驗條件和成果轉化機制,從最初單純的生產型企業轉化為“產學研結合”的高科技企業。擁有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近百項、廣東自主創新產品超過10項,多項細分領域都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多次榮獲國家、省級科研獎項。 相對其他行業來說,傳統農業從業者利用技術致富的能力相對較弱。薛華認為:“要帶領農民致富,讓農民和企業一起發展,需要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支持,而不是把飼料賣給他們就不管了”。 薛華的認知決定海大集團的發展模式,他創立了行業獨有的服務營銷商業模式:為養殖戶提供包含前期種苗、養殖方案設計、養殖全程飼料、動物保護技術和產品、養殖技術支持、行情資訊、金融服務的全套養殖解決方案。 事實上,海大的產業布局也是圍繞這一模式開展。包括苗種、動保等業務,持續投入培養了數千人的養殖專家隊伍,實實在在地為養殖戶解決了絕大多數困難、保證了更好的收益。 在薛華的帶領下,海大“科技興農,改變中國農村現狀”的使命沒有止境。在幫助農民養殖的同時,薛華也響應國家政策,參與精準扶貧工作,帶動偏遠地方致富。截至2016年底,他的海大在多個國家級、省級貧困縣直接投資項目20多個,累計投入資金超10億元,其中2017年在貧困地區的投資意向超過15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