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豬都是會養(yǎng)成習慣的動物,如果將各項單獨的操作安排成一個連貫的工作程式,兩者都會從中獲益。現代化規(guī)模豬場,分工相當明確。人如果每天/周都按照同樣的工作程式去工作,那他就會更加有效的記得工作程式和利用時間,那些工作安排混亂和隨便的主管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妊娠和哺乳母豬的管理是一個整體,這里提供一份胎齡結構檢查表,供職業(yè)經理人檢查之用。 1.種豬場正常年更新率45%,3胎后母豬6-8%死淘率。(三胎以上的母豬,每胎6-8%的死淘率??)
2.如果是新豬群,第一年更新率20-25%,第二年30%。 3.母豬留種率 繁殖規(guī)模等硬件條件決定了選種率和存欄量,我認為應該是這樣理解的。留種率,基本上是由后備母豬需求量來決定的。 健康狀況、飼養(yǎng)密度和設施都會影響選種率。
(想一想,為什么第一胎留種率最高?種豬場留種應該從產房就開始做,有些初生重很低的二元雜或純種,就不應該編耳號,要避免這些豬以后在保育舍可能也長的很漂亮,但是他的遺傳潛力即基因是不好的,我們是無法看到的。) 4.母豬終身生產性能計算公式: 平均每胎死淘率=每年每頭母豬產仔窩數/年更新率 比如:2.3/0.3=7.6% 終身生產性能(終身生產斷奶仔豬數)=死淘母豬的平均胎次*平均每窩斷奶仔豬數。比如:5.2 X 10=52 5.母豬淘汰的依據(應該是多主動淘汰,少被動淘汰) 健康的豬場種豬淘汰的主要原因應該為:年老、生產性能低下、非生產天數長,而不是被動淘汰多。 事實上,如果是正常使用生產管理軟件的豬場,統(tǒng)計員每月要給配種懷孕舍組長列出下個月擬淘汰母豬的清單,供現場核對。
1. 生產現場有針對性的淘汰是一種管理措施,記?。涸撎蕴瓡r就淘汰,不要猶豫。后備母豬的補充要有計劃,且源源不斷。 2. 合適的后備母豬育成是提高豬群生產效率和生產性能的第一步,淘汰生產性能低的差母豬只是第二步,兩步都要緊密配合、緊密監(jiān)管。豬場沒有后備母豬的貯備與補充,談任何淘汰率都是奢想。因為保持種群數量的穩(wěn)定是第一原則。 3. 母豬死淘的平均年齡應大于5胎,這是保證三胎以上能繁母豬占到75%的關鍵因素。(各位可以計算一下,你的場三胎以上母豬占多大比例??)因為頭胎及二胎母豬的母源抗體相對于經產母豬來講偏低,太多的年輕母豬補充上去的豬場生產會是不穩(wěn)定的。任何豬場切忌母豬胎齡結構兩頭翹中間低的狀態(tài)。 感謝作者對此文的付出,畜牧人網站已獲授權轉載,若需轉載的朋友,請聯系作者! |
畜牧人
畜牧人養(yǎng)豬
關于社區(qū)|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yè)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2 19:55,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