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大變化、大競爭、大淘汰、大發展的時代,無論企業還是個人,我們能夠擁有的“黃金時期”都是有限的,能夠遇到的“良機”也是有限的,若我們在為數不多的“關鍵的幾步”走錯了或錯過了,或許前景就因此發生令人遺憾的變化。但是,無論境遇如何,我們都應該保持陽光靈活、積極高效的心態爭取迎接甚至創造下一個風口。 一、個體再激活:深化私有化 1、自負盈虧,深入激活個體。 工作是為自己干的,人生是為自己活的。私有化,是對個體活力最大的激發。讓更多人享受股利分紅的機會,是推進私有化的一種方式。我們現有的及在建的項目,可以考慮減少限制、降低門檻,為更多員工提供參股或承包機會,化整為零,直至最小經營單元。同時,建立健全風險把控機制,既為個體單元加油護航,又為整體經營防錯糾偏。 對公司內部如監察審計、工程建設、財務及人力資源等線路部門可進一步探討第三方化,如此,每個單元或部門面對的都是用戶,科層組織或官僚機構就會被打破,此時各單元或部門唯有“把麻煩留給自己,把便捷獻給用戶”才能得以生存。這不僅能降低公司成本,還能提高相關服務水平,達到公司內部創業與業務效率提升的效果。 2、創業孵化,扶上馬送一程。 “公司不是員工的家,更不是員工的最終歸宿。”這是一個貌似冷酷,卻飽含真情的大實話。企業不是養老機構,也不是慈善機構,其生存發展有著難以抗拒的規律,吐故納新、革新求變等等都意味著人員的流動。提早為員工考慮出路,幫其創業,是企業社會責任的表現,更是企業對員工關愛的濃情厚意。 公司創業孵化器的建設和完善刻不容緩,推動內部創業,對員工進行多層次幫扶:其一,可設立專門創業基金,鼓勵廣大員工在快餐、熟食、生鮮、物流等方面創業;其二,對創業員工所需食品原料、物流、信息、人才、財務、品牌等資源,公司將給予大力支持,完善保姆式創業孵化;其三,對于實施創業發展的員工,可在一定期限內酌情繼續發放部分工資,緩解其創業壓力。 3、合作發展,共建雙贏生態。 事業要快速成長,不能光靠自己,必須開放合作。我們務必要“開放、開放,再開放;合作、合作,再合作。”唯有合作,才能凝聚更多力量、構建更寬廣平臺、實現更快速成長。那么,什么是合作?通俗一點說,合作就是“有錢大家賺,有飯大家吃,有事大家干。” 首先,合作必須摒棄“自私”。自私,導致信任的缺失。心中只想著自己,算計著別人,勢必導致“貌合神離、各懷鬼胎”甚至“反目成仇、兩敗俱傷”。因此,合作必須要無私,真心將事情做好,哪怕暫時吃虧,也要以長遠目標來引領和激發合作行為。 其次,合作必定不是“損人利已式”的,而是互利雙贏,對于用戶與企業來說,應是用戶先贏企業后贏;對于員工與企業之間來說,應是員工先贏企業后贏;對于社會與企業之間來說,應是社會先贏企業后贏,等等。 尤其對于企業內部創業而言,創業者與企業的合作更是“親上加親”:企業為員工提供平臺服務、資金幫扶、市場支持等等,員工則進一步幫企業平臺做大、將企業品牌遠播,二者互惠互利、相輔相成,共同構建陽光和諧的雙贏生態圈。 二、市場經營三原則:做實、做細、做好 企業不要盲目追求做大、做強。企業做大了,容易變“松”,做強了,容易變“亂”。我們應該首先將市場做實,在做實的基礎上進行市場細分,在細分的基礎上做好。只有將企業做好了,企業才能實現規模與影響力的提升,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1、做實,就是提高產品力和服務力。 做實,首先要求我們必須養成認真做事的習慣。認真做事,是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生存法則。玩新概念、造新名詞、吹噓忽悠,或許暫時能博得一些眼球,但沒有深扎根、厚蓄力的行為,注定要被市場拋棄。認真做事,就是摒棄浮躁,真正把產品品質做到極致,花心思為用戶創造更大價值。 專注產品力和服務力的提升,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并以用戶思維改進工作方法以及評價體系。 2、做細,就是專業化細分工。 企業發展初期,是企業找市場;企業發展趨向成熟時,市場自然就會需要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企業應該有不同的定位和經營策略,但是一個基本點不能變:圍繞用戶需求提升自身能力,以滿足用戶需求為經營核心。 市場經營,不能“雨露均沾”。“水過地皮濕”式的經營,就是“什么都干,什么都干不好。”在具備產品力和服務力優勢的基礎上,我們要進行市場細分,不要大而全,要小而精。此時,每個人或團隊都是以最精尖的專業優勢立足,以專業線路小組聚焦細分市場,破解“船大難調頭”的困局,更靈活高效地面對市場變化、滿足用戶需求。這就亟待我們建立更專業、更高效的人才團隊,公司平臺匹配一切資源,堅定不移地深鉆細分市場。 3、做好,就是幫別人省錢。 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省錢的時代已經到來。要想贏得別人信任,獲得更大發展空間,必須幫別人省錢。在經營方面,目標和策略上實現這一改變和扭轉,要求我們必須首先從心態、觀念、能力以及道德素養上,加以改變、提升和完善。 首先,再也不要老想著為自己或為企業賺錢,一定要把如何為別人省錢放在第一位,作為考量做事心態、運作思路和具體做法優劣、是非對錯的標準。心里想著別人,不斷琢磨為別人省錢,這是最起碼的標準和要求。 其次,要不斷提高做事的水平和能力。光想著為別人省錢,不等于能做到為別人省錢。能力的提高,關乎理念的落地效果。比如,我們該進一步思考如何更大程度降低養殖、種植成本,如何更好提高營養美味食品研發的能力,如何降低加工及物流成本,等等。為此,我們必須更努力學習,勇于突破,打破過去形成的知識結構和思維定勢,跨界學習優秀企業的經驗和做法,促進創新。 道德素養的不斷提高和完善,是人生旅程永恒的課題,也是企業經營實踐上永無止境的追求。我們認為,市場經濟有兩條鐵律:“質優價廉,優勝劣汰”。而市場經濟最成熟的社會,實質就是培養和早就好人的社會,因為它逼著人去做好事、做好人。今天,我們把經營方向、目標和做法,轉變為“一切為了給別人省錢”,就是道德素養在新的市場形勢下最好的體現。只有從內心實現這一轉變,才能合乎社會的需求,贏得未來發展空間,得到別人的真心認可。 (山東亞太中慧集團 根據張唐之先生2016年9月談話整理) “這是養殖產業鏈要冬天的前奏嗎? 百科百度中,張唐之先生的簡歷很簡單: 1956年生; 1978年考入萊陽農學院畜牧獸醫系畜牧專業78級1班,1982年畢業后分配至淄博市周村區政府任秘書。 1992年辭去公職,創立淄博鼎立科技有限公司,后更名為山東六和集團。1995年至2004年,擔任山東六和集團董事長。 2004年創辦山東亞太中慧集團,并任董事長至今。 其實,飼料江湖中對張唐之先生還有一個稱呼“行業精神教父”。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張唐之先生提倡過: “微利營銷”→“服務營銷”→“近距離密集開發”→“公司+農場主”,以及上面文章的“激活個體,高效經營”…… 熟悉行業的人都知道,上面的前四個詞匯背后都是一場場極其經典的商戰,每次戰役之后,整個飼料行業都被拖入他的節奏,尤其是在山東市場。 那么,2016年9月,在武俠小說中,九月是鷹飛的日子,張唐之先生提出的“激活個體,高效經營”,對飼料行業,對養殖行業,對每一個行業人又意味著什么呢? 或許,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讀后感,期待大家在留言中分享你的感受。 文章來源:水禽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