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好,一個在農業領域耕耘了34年的老兵,他怎么看“互聯網+”現代農業和新農民?拿養豬來講,新農民和老農民有哪些不同?新希望又是以什么樣的模式參與“互聯網+”?聽聽今天的“互聯網+”現代農業論壇上劉永好的體會。 他首先說道,創業難、做企業家難、做農業企業更難,但今天,卻是中國的農村、農業是改革以來最好的時期之一。 為什么?一是,黨和政府的政策對農業、對現代農業非常的支持。二是,由于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發展,帶動倒逼了農村的現代化和規模化。 他拿養豬舉例,以前說養十頭豬是多的了,現在你養一百頭豬也沒用,為什么? 一頭豬平均賺一百多塊錢,一百頭豬才賺一萬多塊錢。養雞的話少過了幾萬只一點意思都沒有,因為一只雞可能只賺一塊錢。進城務工四萬、五萬一年是常態,而且有星期天節假日,也有體面和尊嚴。這個時候在農村搞種植業、養殖業就必須要有和城里差不多的收入,城里面一年有四萬五萬的收益,在農村做有兩萬、三萬的收益就行了,達不到這一點農民就不干了,這就叫城市倒逼了農村的發展。 在這種格局下,大批的青壯年進城去了,這就帶來了機會,什么機會呢?有了規模化的機會,以前我們說人均土地那么少怎么規模化?不可能,今天有了規模化的機會,因為很多的農民進城了。 這就是說規模化是由于經濟發展的格局城市倒逼了農村,規模化到了新的格局而國家鼓勵支持,規模化現代化的農業是中國最好的時候。 在他看來,從事農業的人,終于盼到規模化這一天的到來。但從事規模化、現代化的農業,至少具備這四個要素: 第一是人。從事現代農業、規模化農業的人從哪來?以前都是爺爺做啥我做啥,爺爺養豬我養豬,爺爺種田我種田,那種模式已經逐步的過去了。 今天要規模化的種植業、養殖業必須是一批有知識或者有組織、有服務體系的現代農業體系。當你養一千多頭豬的時候,豬的種、豬的防病治病、豬用什么飼料、市場銷售等等這些不是普通的農民做到的。這就要靠組織、靠體系,靠一個專家不行,靠一個組織體系來支撐它。 第二個是錢。國家鼓勵家庭農場,現在家庭農場如雨后春筍般的誕生了,而這些家庭農場主是誰呢? 主要是兩個部分。最多的這部分是他們年輕的時候進城務工,45歲以上有一定的知識資金積累,回鄉了。他回鄉后一定做規模的農業、現代的農業、種養業、養殖業、加工業,這就是家庭農場的主力軍。第二部分就是一些年輕人,大學畢業或者是高中畢業想做點事,他們覺得農村機會來了,我就要到農村去創業創新。這兩部分人叫做新農民。 第三是技術。農民要規模的種地、要規模養豬,需要科學。 比如說豬,好豬和差豬大不一樣。新希望集團今年可能有兩百多萬頭豬要出來,平均算了一下斷奶仔豬的存活率是26.6%,比全國平均高10多個點,為什么呢?因為技術,有全世界最好的專家,有好的品種和好的養殖辦法,怎么樣把這些好的技術、品種、辦法教給家庭農場?這就是我們要做的工作。 我們的APP軟件,能看到今天豆粕價格多少、玉米價格多少,全國是怎么樣的,在你那個地方是多少每天都更新。豬的價格是怎么樣的,活豬的價格是多少都有。另外在全國各地還有將近幾千人的服務隊伍指導和服務家庭農場主,這就是“互聯網+”在農村的應用。 同時我們還編排計劃,這個豬什么時候出欄,張三是今天李四是明天,不會突然一下一塊上市,同時建立大數據,把中國農村的種植業、養殖業的種種數據集合起來,今后為農民和企業服務。 另外,我們有個養豬的新模式,公司、家庭農場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三位聯動按照一個嶄新的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有大量的物聯網技術、信息化技術,“互聯網+”的技術、市場的服務、技術的服務包括專家的服務,包括手機一鍵延伸的服務,包括物流的服務等等。這些都是現代農業最重要的環節。 第四個問題是市場,要搞規模化和現代化的農業市場在哪里? 今天,一定要用全球的視野、視角考量,把國際市場和中國市場結合起來。中國老百姓的消費力升級,大家供給側的改革,普通的雞、豬、魚基本上都是滿足了,但是更需要的是什么呢?龍蝦、對蝦、牛、羊這些高端的動物蛋白,怎么樣把這些高端的動物蛋白能夠生產出來? 按照這樣的思路,新希望在養豬上提出了自己拿88億來養豬,自己養一千萬頭豬,幫助農民、帶動農民再養兩千萬頭豬。同時在種豬、豬的技術研發、金融服務、大數據服務、市場化營銷、國際化布局方面都在做這樣的準備。 (來源:新華社 作者: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