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安眉山海拔數百米的山頂上,在泉州首批嘗試干式環保養殖技術的新林前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里,大豬小豬們在半敞開的“房間”里或躺或站。接近養豬場之后可以明顯感覺到,散發出來的異味并不算太大。“根據測量,使用該項技術的養豬場臭味排放遠低于環保標準。”隨行的泉州市農業局畜牧科相關人士介紹說,平常這些豬圈都是不用沖洗的,工人只需每天把半干狀態的糞便鏟干凈就行。 不用沖洗,臭味卻少了,這是怎么回事?了解發現,與其他豬圈不同的是,該養殖場里的每個豬圈地板上都鋪了一層木屑。“這就是不沖洗的主要原因。”新林前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葉茂燦說,木屑可有效吸附豬的尿跡。此前針對豬圈的清洗一般采取兩種方式,一是先將干的糞便清理后沖洗,二是直接沖洗。上述兩個辦法都會產生排水污染,而他們的干式環保養殖技術則可實現日常零排放的標準。“小豬每一周重新鋪設一層木屑,大豬三五天就要重新鋪設。當然每個豬圈的豬全出欄后會進行一次沖洗、消毒,產生的污水采取排放進沼氣池,發酵之后用于助燃煮飯,剩余進入收液池進一步揮發后排入魚塘養魚。”他強調,每滴水都不往養殖場之外排放。 除了日常無需用水沖洗,有效節水之外,豬圈里和著木屑的糞便也是筆財富。在豬圈下方,有處數百平方米的曬場,里面晾曬著黑黑的生物有機肥。業界人士小仲介紹說,豬圈的糞便鏟下來之后,要先噴灑上養護液,然后堆在一處進行發酵,7天后攤開晾曬,然后再堆在一處灑養護液發酵,反復3次,21天之后便可以打包銷售。“南安有不少有機茶園,我們每噸1000元的生物有機肥很有銷路。”葉茂燦說,僅這一項每個月就有2.5萬元進賬,一年就是30萬元。“一次投資,多項收益,未來或會考慮擴大規模。”他說。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出欄整豬每斤價格為10元左右,零售豬肉價在15元左右。這個價格較前年幾乎漲了一倍。“前年養豬被當成賠錢買賣,出欄豬整豬每斤才6元,零售豬肉價也才8元左右。”小仲說,隨著豬肉價格的穩定及環保養殖技術的普及,將有更多的養豬場具備進一步擴張的條件。“起碼排污、臭味的投訴會少很多”。 把豬喝的水帶回家飲用 其實葉茂燦并不是首個嘗試干式環保養殖的養殖戶。早在去年3月,洛江的陽光養殖場便采用了該項技術。“除了木屑墊料解決日常沖洗問題之外,其實干式環保養殖技術的核心內容還有豬的飲用水。”相關負責人紀先生說,經過水處理配套技術,他們可以將普通水通過加工轉換為“小分子”水,這種水的活躍度強,利于排毒。豬的腸胃排泄功能好了之后,自然味道會比較淡,豬也比較健康。泉州市農業局畜牧科相關人士說,根據檢測,該水質確實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出欄豬的健康率。“我們的存欄數是2000頭,此前每個月病死豬在40頭左右,落地環保養殖法之后降至十幾頭。”紀先生說,豬喝的水他們也有喝。 “這個水我也經常帶回家喝。”小仲強調,這項技術隸屬于國內相關機構,實踐證明喝這種水長大的豬,肉質上也比較鮮美,體內毒素大大降低。“環保養殖技術培育的出欄豬,經過檢測體內幾乎不再遺留重金屬等毒素。”他說。據稱,近期包括南安豐州的元明養殖廠等一批養殖戶都在關注該項技術。“希望先行的養殖場可以為我們提供寶貴的經驗。”相關人士說,雖然該項技術可以獲得相應的改造補貼資金,但是多數養豬場剛剛從前年豬價低迷賠本的狀態下解脫出來,對于改造投資的意愿還不夠強烈。“近兩年養殖戶的環保意識都有較大提升。”陳德利說,涌現了不少積極探索環保生態養殖辦法的養殖戶。不少養殖戶還形成了養豬、種植封合式綠色循環養殖。業界人士介紹說,目前全市共有登記在冊的養豬戶500多家,還不包括一些散戶,每天便可出欄25萬頭左右,本地養殖基本可滿足70% 市場需求,還有30%需要依賴外調。隨著環保養殖技術的不斷升級,病死豬數量的減少,肉質的提升,養豬場的規模也將有進一步擴大的空間。 來源: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