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8日上午,由中國人民大學聯合六部委相關單位舉辦的第十一屆大贏家(AWA)中國魅力全農產業發展論壇,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在19日的農業產經分論壇之解決方案的分論壇上,中糧集團戰略部研究部副總經理顧善松做了題為《兼并與重組:中糧集團的國際化解決方案》的報告。以下為報告內容: 中糧的國際化之路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改革開放到2000年左右。中糧到境外設立了不少子公司和辦事處。國際化不一定非得要走出去,中糧的國際化之路首先與國際化企業合作。1992年,中糧與美國ADM等企業合資建立綜合性糧油加工基地——東海糧油,主要為油脂加工、大米加工、面粉加工和飼料加工等,二十多年過去了,一點也不落后,仍是亞洲最大的綜合性糧油加工基地。同期與正大集團合資成立中糧第一家面粉加工企業——秦皇島鵬泰。這些工廠成為中糧集團糧油加工業務的黃埔軍校。 第二個階段是2000年之后。隨著我國以大豆為代表的農產品進口的快速增長,中糧開始在境外開展實業投資。如中糧并購澳大利亞最大的單體糖廠——Tully糖業;雙匯收購的斯密斯菲爾德,中糧曾經購買過其5%的股份。 第三個階段是2014年之后。2014年中糧聯手厚樸投資、淡馬錫、國際金融公司、渣打私募股權投資等財務投資人,收購尼德拉和來寶農業兩家企業各51%的股份。2015年又收購了來寶農業剩余的49%股份。中糧的總資產和營業收入進入全球前三。 顧善松指出,國際化本身并不是目的,不是為了國際化而國際化,而是為了企業更好地發展,因此,應順勢而為。 首先應符合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 二是應符合中國農產品的長期供求趨勢。目前糧食看似過剩,但只是結構性和階段性的過剩。目前我國玉米庫存高達2.5億噸。高粱在2011年基本不進口,2015年進口了1070萬噸,這主要是價差帶來的負面影響。中國的糧食缺口僅是部分品種的缺口。中國人用不足10%的土地養活了世界超過20%的人口,在消費升級的今天,如果想用國內資源完全滿足需求,會造成資源與環境的過度使用,因此,靠國際化滿足國內部分農產品供求缺口是必然的。 三是順應政策大勢。2013年國家提出了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就是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這是很好的政策環境。國內有企業到國外種地,應符合國家的糧食安全戰略,既要考慮國家要求大米小麥等口糧絕對自給,也要考慮國家間是否簽署了檢驗檢驗協議。比如小麥,全球小麥生產和消費非常分散,很多國家都在出口,但只有10個國家與我國簽訂了檢驗檢疫協議。 四是中糧的在國際上的兼并重組,是水到渠成,不是有錢就當野蠻人。如收購的荷蘭尼德拉集團與中糧有著深厚的淵源。1959—1961年在全國三年困難時期,中國到海外購買小麥,很多企業和國家都不賣給中國,只有尼德拉愿意賣給中國。1989年,中糧成立南美分公司,是尼德拉幫助舉辦的招待酒會。可以說中糧與尼德拉是長期的戰略性合作伙伴關系。 來源:豬業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