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豬養殖企業第一季度利潤可觀 我們再看一下以溫氏、雛鷹和牧原為代表的三家生豬養殖企業,第一季度三家生豬養殖企業受2015年生豬養殖去產能影響,第一季度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大幅增加,牧原凈利潤更是實現1922%的增加,真可謂是誰手里有豬,誰就是老大啊! 以養殖角度分析,溫氏是當之無愧的老大,第一季度出欄生豬410萬頭,是牧原和雛鷹的近10倍,每股的分紅也高達0.85元,溫氏的股東們可是有福啦!雖然僅僅是40多萬頭的生豬出欄量,也給牧原和雛鷹帶來了上億的利潤。 3、家禽養殖企業第一季度業績緊隨其后 以黃色標明的五家企業均是上市的家禽企業,其中華英主要以鴨為主,而且是全國鴨行業上市最早、全國最大的鴨產品加工企業,但是在2016年第一季度,鴨的價格雖然有所回升,但同比還是下降,因此以鴨為產品的華英農業營收和利潤雙雙下降。 但是以家禽為主業的四家企業,圣農、民和、仙壇以及益生,凈利潤在第一季度就實現了上千萬的突破,要知道2015年,這4家企業都是虧損好幾個億啊,面對美法封關帶來的家禽業去產能,雞苗和毛雞的價格也是可喜可賀,讓無論是做父母代肉種雛雞、父母代蛋種雛雞和商品代雛雞銷售的益生股份,還是做商品代雛雞和肉雞銷售的民和、仙壇,以及以加工雞肉產品為主營業務的圣農來說,均在第一季度就扭虧為盈,凈利潤同比增加130%-730%。但由于屠宰加工行業受出欄商品雞價格較高、而雞肉產品漲價幅度遠不及出欄肉雞的影響,這對于圣農是不利的,所以它的凈利潤低于其他三家家禽企業。 4、雙匯不涉及養殖,主要是肉制品加工,理論上講第一季度屠宰加工企業利潤受原材料價格較高影響,業績不會太好,但雙匯抓住機會進口到了較為便宜的美國豬肉,所以第一季度也是業績頗豐,11億凈利潤收入囊中。 5、最早上市的康達爾,第一季度凈利潤只有750萬,它的飼料業務應該是上述企業中市場份額占比最少的,僅占50%,房地產業務占30%,自來水業務占10%,可謂業務范圍跨度之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