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在2016年中國豬業山河論壇企業家沙龍上,山東中慧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勇的發言語出驚人,他認為目前高企的豬價反倒不利于行業發展,因為豬價低迷期,養豬人會更多的關注生產成績,在壓力下不斷提高自身生產水平,而高豬價行情下,養豬人往往會因為暫時的利益而忽略豬場本身的效率問題。 目前我國的生豬產業競爭格局將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安信證券農林牧漁行業首席分析師吳立認為管理精細化、具有資金優勢、成本控制能力較好的養殖戶會存活的更好。以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代表的新農人,將迅速崛起,成為農業經營主體。養殖結構將從傳統的金字塔形向啞鈴形轉變,大規模養殖集團和家庭農場的優勢將日益突出,而幾千頭母豬規模的中型豬場將面臨挑戰。 中型豬場的出路在何方?來自湖南、湖北和山東的40多位豬業大佬們展開了激烈的探討,他們認為核心是降低成本、解決效率問題。 互聯合作打造攻守聯合體 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結束,湖南省養豬協會會長、湖南天心種業總經理劉艷書認為,合作共贏的發展格局是不可逆的大方向。最近一年多,湖南養豬人的轉變讓他感觸良多,以前很多小豬場合作意識差,普遍存在“寧為雞頭不為牛后”的想法,而現在大家聯合的意愿越來越強。 作為國家級示范合作社山東康悅養豬合作社的發起人之一,山東省濟寧原種豬場總經理張勇分享了合作社的發展經驗。據他介紹,目前康悅合作社已經有300多家社員,通過定期技術培訓,有效提高社員生產水平。合作社實行統一采購和統一銷售,為社員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市場競爭力。 小豬場的合作意愿也讓中型豬場看到了發展的機遇,“公司+農戶”和“公司+家庭農場”的發展模式遍地開花。據環山集團副總裁兼養殖事業部總經理陳建峰介紹,環山集團目前正積極探索合作養殖模式,自己養母豬,將仔豬放給合作豬場飼養。他們選擇500-600頭規模的家庭農場,不需要請人工,自己親自打理責任心更強。今年將合作豬場的養殖規模擴大到1千頭,通過改進工藝,增加自動刮糞系統補足人工。通過這種合作模式實現迅速輕資產擴張。而湖南佳和農牧股份有限公司則重點打造生態小農莊,據董事長李鐵明介紹,通過種養結合豬好養了、環境也好了。 而中型企業之間也通過養殖聯盟,進一步降低成本,并加強在聯合育種方向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共同發展。湖北省養豬行業協會會長、武漢金龍畜禽有限公司董事長雷賢忠建議,以省市區為單位形成區域聯盟,減少中間環節,不但可以降低成本,還可以將上游畜牧業人才重新整合,回歸生產環節。他認為“未來企業怎么怎么走,還是人的問題,人才到哪里,企業才會有優勢。” 專業化、標準化是增效前提 通過各種創新合作模式的實踐,證明可有效降低生產成本,那么如何解決專業化、標準化問題,則成為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曹宏認為,當前中國養豬業面臨專業技術嚴重片段化的問題,沒有真正的技術整合能力,利益鏈分配整合不均衡。如今養豬業已經進入大工業時代,需要企業化管理和精細化人才。 中慧牧業董事長張勇也認為,企業小而全浪費效率,信任危機也增加了溝通成本。不同企業不同分工,應該專注做好一件事。以育種為例,濰坊江海原種豬場總經理譚江表示,種豬與肉品的關聯性非常大,專業化、精細化的育種工作應該將焦點集中在胴體有效利用率,而不是單純的看屠宰率。他建議要參考中國飲食和消費習慣,選育自己特色的種豬,服務新型農牧人。 如何充分發揮“家庭農場”的生產效率,標準化更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湖南鑫廣安農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滿秋認為,大集團應該建立標準,再講標準化養殖模式分散到養殖戶,集散相結合。陳建峰也表示,選擇合作豬場的前提是豬苗均一,生產流程標準化,透明結算。山東榮昌育種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鄭國民也認為,標準化和疾病防控對養豬業發展同樣重要。 來源: 新牧網 作者: 《農財寶典》-新牧網記者 孟軒 郭立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