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如今的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牧原)正在布局的是“立足南陽、經營中原、輻射全國、連通世界”的大戰略的話,那么四年前牧原把開放發展的腳步邁出創業地內鄉,踏踏實實走出的第一步,那就是臥龍。 牧原一踏入臥龍,便實現了龍騰虎躍的發展局面,一發而不可收——繼在臥龍區建成7個現代化養殖場后,目前,已在周邊的唐河、鄧州、社旗、方城等地建立養殖基地,并已將發展的觸角伸向湖北、山東、河南的20余個縣市區······ 6月22日,記者踏訪臥龍,忘不掉的是牧原那色、香、味俱佳而又綠色環保的“全豬宴”,還有那花園式的一個個的飼養場、飼料廠、無害化處理中心等。 漫步臥龍,滿目生機與希望,特別是陸營鎮,在那南北僅1.5公里長的范圍內,集中建起來了30萬頭的臥龍第三飼養場、10萬頭的臥龍第二飼養場和1萬頭的繁育區,以及年產36萬噸的飼料廠,還有國內標準化最高的無害化處理中心等。“這是標準的產業園。”記者在自言自語,又在對陪同采訪的牧原臥龍項目部經理李金訓說。 “臥龍是牧原的‘先行先試’區,無論是工程建設水平,還是環保水平、管理機制、人才培養、資金使用,既是對牧原23年發展經驗的總結和光大,又是一種新的探索和提升!”早幾年辭去內鄉縣副處職務到牧原任職的副總經理王華同說:“沒有這第一步,就沒有牧原如今的大開放、大發展、大格局!” 牧原1992年11月誕生于內鄉縣馬山口鎮河西村,1998年春走出這個山區小鎮,將總部建在瀕臨312國道的內鄉縣灌漲鎮。“觀念一小步,開放一大步”,短短幾年,牧原從亞洲金融危機中走過,在內鄉建成了年出欄130萬頭的現代化養殖基地,率先在國內建成了集科研、飼料加工、生豬育種、種豬擴繁、商品豬飼養、屠宰加工、有機農業為一體的完整封閉式生豬產業鏈發展模式,成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但“內鄉130萬頭的飼養規模相對于中國6億頭的年需出欄量,貢獻真的是太小了。” 2011年夏,牧原的腳步重重地踏上了臥龍大地,豎起了“立足南陽”的發展大旗。他們將項目目標鎖定在臥龍區的陸營、安皋、英莊、青華、潦河、王村等鄉鎮,以建設高標準的集約化現代化養殖場。整個項目總投資15億元人民幣,規劃建設總規模100萬頭的10個飼養場和飼料加工廠等配套工程,以及牧原的研發、檢測、商務“三中心”等。項目達產后,年產值可實現50億元、利稅5億元,可提供就業崗位1.2萬個。 臥龍區委、區政府對牧原項目給予極大的關注和支持,區鎮兩級均成立了高規格的牧原項目領導小組,區委書記馬冰、區長陳天福先后多次專題聽取牧原項目工作匯報、深入項目地現場辦公、幫助解決困難和問題。區相關部門各盡其責,積極為牧原進駐臥龍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嚴厲打擊強買強賣、惡意敲詐等不良行為,推動牧原項目順利建設。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具有73萬頭的生產規模,牧原“三中心”大樓已封頂開始裝修,二期工程臥龍第八、九、十飼養場已開始建設,計劃明年底完工。 “躬耕臥龍”,責任在胸。 臥龍牧原的發展已體現出牧原人實實在在的責任擔當:他們創新創造提升環保工藝的“干清糞”工藝已獲國家環保部行文批復;已累計納稅3000余萬元,吸納當地群眾就業3000余人,人均年收入5萬元;生產的沼液有機肥可施肥數萬畝的有機蔬菜,為豐富南陽市民的菜籃子作貢獻;支持當地農民修路、打井和捐資助學累計近千萬元。他們還在臥龍區聘請多個層面的環保監督員20多名,定期不定期地視察監督牧原的環保工作。 “沒有內鄉、南陽的好環境,就沒有牧原的今天;牧原要為國養豬作貢獻,最終成為世界級公司,必須走得更遠,但無論走多遠,首要的是讓牧原的產業模式在南陽大地得以復制優化而造福家鄉父老。”牧原常務副總經理曹治年說,“牧原的根永遠在內鄉,永遠在南陽!” 來源:南陽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