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私營家族企業,嘉吉的歷任領導者們認為私營是嘉吉之所以能夠繁榮發展至今,不必上市、也不被其他集團收購的原因之一。 1865年,蘇格蘭移民的兒子威廉·華萊士·卡吉爾(Willam Wallace Cargill)成為美國愛荷華州一處糧倉的主人,這個糧倉就是嘉吉(Cargill)的前身。 19世紀下半葉,在美國“西部大開發”的浪潮中,嘉吉的谷倉隨著中西區鐵路逐漸遍及美國。到今天,這家總部設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公司,已成為擁有10萬名左右員工的跨國貿易、加工和銷售公司,經營范圍涵蓋農產品、食品、金融和工業產品及服務業,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營養品和農產品制造商。 1985年,福布斯首次對美國非上市企業進行排名時,嘉吉就以300億美元營收榮登榜首;30年后,嘉吉依舊位列第一,公司年營收增加了超過4倍,達到1349億美元。 作為全球最大的私人控股公司,嘉吉的高管們在集團成立150周年之際,紛紛表示公司“將在可預見的未來內保持私營狀態”。這樣的企業規劃不僅對嘉吉自身,更會對整個嘉吉所涉及到的市場產生影響?!白鳛榧易迤髽I,嘉吉的每一任領導者都希望公司保持私營?!笔紫瘓绦泄俅骶S·麥克倫南(David MacLennan)表示:“我們也在私營中得到了實惠。” 現任首席執行官麥克倫南并不是嘉吉家族的人。1895年,約翰·麥克米倫(John MacMillan)成為了卡吉爾家的女婿,在老卡吉爾去世后,成為了嘉吉的掌舵人。到1960年,卡吉爾和麥克米倫家的第四代才首次任命一位“外人”——歐文·凱爾姆(Erwin Kelm),擔任嘉吉的CEO。自1995年惠特尼·麥克米倫(Whitney MacMillan)退休后,家族成員就再也沒當過公司的一把手。今天的嘉吉也只有一位家族成員仍在公司工作。 但是,大約100名家族成員掌握著90%的股份。嘉吉董事會的17名成員中包含有6名家族成員,6名獨立人士和5名管理層人員,而公司年收入的80%將回報到業務上,其余的作為紅利給股東。這種既不發行股票,還要保證現金流,并且要養活整個家族的模式,逼著董事會對每一項投資的決策都謹小慎微?!懊看味聲奸_得跟股東大會一樣,你的觀點或者異議都會立刻得到反饋意見?!奔渭姆菆绦卸虏{德·帕瑟特(Bernard Poussot)說。 在俄羅斯加工雞肉,往中國運輸大豆,為可口可樂提供甜味劑......不論從農產品交易數量還是企業規模,嘉吉都讓行業對手們相形見絀。但業務上如此大跨度的運轉,既需要短線的融資來購買玉米和大豆,又得考慮長遠的投資以維護植物油精煉廠、養豬場、港口和船舶等。然而,年復一年,不管CEO怎么換,對于公司每一天的每一步運營和重要的決策,高層領導們都必須同第六代卡吉爾家族的股東商量,獲得批準后才能辦事。 此外,作為私營企業的嘉吉不能通過發行股票來進行融資,所以即使在一些分析師預測的合理并購交易中,嘉吉都有可能會受到資金的限制。目前為止,嘉吉公司最大規模的收購案是在2011年以20億美元買下動物營養品公司普樂維美(Provimi)。 歷史上,全球農產品交易一直被稱作“ABCD”的四大糧商主導著,即美國的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 Company)、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法國的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其中ADM和邦吉都是上市公司。 今年4月21日,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公開表示,集團將考慮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中糧繼花30億美元收購兩家海外企業、營收增至633億美元后,再次嘗試向四大糧商發起挑戰。 面對國際市場上愈發嚴峻的競爭考驗,嘉吉的前任首席執行官格里高里·佩奇(Greg Page)說道:“我們需要獲得我們應得的股東身份,因此我們要積極主動,以獲得集團家族在情感及財務上的支持?!迸迤姹硎荆骸斑@是一個雙行道?!?/div> 在2014財年,嘉吉的總股東權益(總資產減去負債后)是282億美元,但部分股東早已將股份變現。一位退休的嘉吉高管曾表示,公司存在不少臺面上富有的股東,但因為這些股東并沒有充足的現金流,公司很難貸到利率較低的流動資產貸款。 事實上,因融資困難導致公司陷入是否上市這樣問題的挑戰,在嘉吉的歷史上曾經兩次得到過化解。第一次是在1992年,公司開創了員工持股計劃,將家族股東17%的股份出售給員工,募得7億美元;第二次是在2011年,嘉吉的第一大股東Margaret A Cargill基金會通過協議,宣布分散其集中在嘉吉的持有股。 嘉吉還曾剝離其持股64%的上市化肥公司馬賽克(Mosaic)的股份,以120億美元的估值轉售給第一大股東和其他家族股東,并用其中的70億美元辦理了流動資金貸款以及償還債務。這筆馬賽克股權轉讓為嘉吉的不上市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嘉吉家族辦公室的前首席執行官本杰明·奧勒爾(Benjamin Oehler)表示:“我覺得這筆資金足夠幫助嘉吉來應付流動資金的需求,一直撐到家族的下一代了。” 公司的管理層也表示,集團內部已經習慣了這種私營模式,它的合理性是建立在集團現狀和需求的基礎上的。這也是嘉吉之所以能夠繁榮發展到私營第150個年頭都不必上市,也不被其他集團收購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