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合作猜想 雙匯和阿里的多次親密接觸,讓人浮想聯翩。 目前,雙方均未披露今后如何產生更多的交集,如何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但是,這并不妨礙業界根據雙方的優勢劣勢,展開一系列的遐想。 在談及電商行業的發展空間時,劉金濤曾對新金融記者聊起了自己的一次網購經歷。 “我買的是大閘蟹,寄過來的包裝很普通,打開一看,里面竟然放了兩個礦泉水瓶子來保鮮。”在劉金濤看來,生鮮如此配送,實在是有點low。“假如有一天,雙匯也往這個方向發展,我們是不可能把這樣的包裝送到消費者手中的。” 在物流配送方面,雙匯確實有自己的優勢。這個優勢,就連阿里也艷羨。 早在2003年,雙匯就開始朝著物流方向發力,成立了雙匯物流投資有限公司。目前,雙匯的3000輛冷藏車能夠自己完成配送和運輸過程。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日常生產,雙匯還有國家儲備的任務。所以,在各個生產基地,雙匯均有自己的大型冷庫。按照冷凍、冷藏和保鮮等不同要求,這些冷庫也被設置成不同的溫度。 其實,在此方面,阿里本應更加“自信”一些。 去年5月,阿里巴巴集團聯合銀泰集團富春控股、中國郵政集團、順豐集團、“三通一達”等數十家企業,共同組建“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同時,宣布“中國智能物流骨干網”項目啟動,其中,阿里方面占股43%。 這個浩浩蕩蕩的菜鳥網絡,耗資3000億。 背靠淘寶、天貓等資源的菜鳥網絡,無疑是含著金湯匙出生。數據顯示,淘寶等電商快件已占到“三通一達”業務量的80%以上。 可是,而后的菜鳥網絡,失去了初心。 今年7月,商務部電子商務司副巡視員聶林海的公平批評,將菜鳥網絡推到了風口浪尖。 聶林海指出,菜鳥網絡正在偏離物流第四方智慧平臺的初衷,走上一條圈地“歪路”。在他看來,由于地方政府目前太重視電子商務,菜鳥網絡禁不住誘惑,到處建物流基地和倉儲,拿到了非常便宜的地。 被批借物流之名行圈地之實的菜鳥網絡,而后在物流領域的作為,似乎始終是雷聲大雨點小。 顯然,如若雙匯和阿里雙方展開合作,物流配送環節交給雙匯自己要更好一些。 目前的情況是,雙匯物流配送的終點是經銷商,而電子商務的最后一站是消費者的家門口。“我們物流做得不錯,但和直接配送到消費者手里的那種配送還有區別,這完全是兩個概念。”劉金濤說。 目前,雙匯在全國各地有70萬個經銷商,為了解決這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劉金濤表示“考慮讓他們參與進來”。 讓經銷商進入這個龐大的物流鏈條,不僅僅是出于讓其參與其中的考慮。 如若開辟線上業務,短期內線下業務必然會遭到線上的分食。如此一來,經銷商的利益也會隨之減少。 “讓他們轉向物流,正是出于最大化地減少他們損失的考慮。”劉金濤對新金融記者表示。 長久以來,線上和線下一直是左右互搏的關系。但是,從最近這一兩年的情況來看,線上的繁榮也會帶動線下的發展。 “線上瘋狂搶食線下業務的野蠻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很多人正是從線上得到了良好的購物體驗,從而會在實體店購買某種商品。線上線下已經從最初的互搏,變成了現在的互相促進,所以現在并不用過多擔心線上會搶線下。”從事電商領域的一位人士如是分析。 其實,除了成熟的物流體系,雙匯龐大的現金流,亦是一個會讓阿里心動的閃光點,互聯網企業最缺的就是現金流。 一位食品行業人士對新金融記者表示,在做實業的企業中,雙匯的現金流算是比較好看的,“一手錢,一手貨,這是他們幾十年雷打不動的規矩”。 觸網時刻難題 一個提供平臺,一個提供商品和自身優勢。如果真的能一拍即合,這樣看來很簡單,也很美好。 對于雙匯這樣一個習慣自產自銷的傳統企業來說,讓其在短時間內認同互聯網,并且成功依傍互聯網進行變革,并非易事。 最大的問題,來自于思想層面,劉金濤也直言:“內部還有阻力。”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雙匯今年剛好三十年,如果不革命,下一個三十年危機重重。我很憂心。”劉金濤給新金融記者發來的短信,顯得躊躇滿志。 劉金濤每天的時間被安排得很滿,除了出差,每周還要開幾個內部會議。不忙的時候,他也會在晚上12點以后睡覺,早上7點又會準時出現在公司。“我習慣早上起來洗個澡,讓自己精神一下。” 和其他同級別高管不同,劉金濤是唯一一個從北京空降到雙匯的。他來到雙匯時,正值“瘦肉精”事件爆發不久。隨后,雙匯痛下決心嚴格整改,加之劉金濤強悍果斷的工作作風,讓雙匯成功度過了那次公關危機。 和其他一步一步從基層提拔起來的高管相比,在雙匯內部,劉金濤顯得有些另類:他曾經是一位作家,也在媒體供過職,最早還當過教師。 在媒體眼中,他被認為是雙匯高管團隊的“鷹派”代表人物,因其直白、敢說,還有網友稱其為“中國最牛副總”。 或許,正是因為他來到雙匯的時間比較晚,加之之前豐富的經歷,讓他更能清楚客觀地看懂這個行業的趨勢。 “有人僅僅把線上當成一個渠道,這樣想就錯了。”劉金濤說:“這就好比給你一個航空母艦,你卻把它當成了手榴彈。” 互聯網的能量大到難以估量:僅僅一個雙“11”,天貓就賣了571個億;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已向中國轉移;馬云更是憑借阿里巴巴,成為內地新首富。 這已是個電商充分發展的時代,雙匯在這個時刻才想起進入,著實算不上眼光超前。 不過,好在現在并不算太晚。畢竟,目前還沒有一個肉企在規模上能和雙匯一較高下,線上也沒有一個能做得風生水起的肉企品牌。 線上這個市場很大,只是留給雙匯的時間不多了。 一直以來,雙匯的變革都能引領整個行業的變化。開設連鎖店結束了幾千年以來沿街賣肉的傳統銷售模式,冷鏈環節更是實現了從熱鮮肉到冷鮮肉的轉變。對于這一次搬到線上,劉金濤認為“這又是一次革命”。 “再不轉型就很危險了,如果不轉型,可能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變成和富士康一樣的企業。”劉金濤憂心忡忡:“那個時候,雙匯就會淪為代加工企業,被貼牌后沒人知道雙匯是什么。” 劉金濤對新金融記者表示,今后可能會上線一些線下買不到的產品,品種會很多,但盡量會和線下種類交錯開來。“當然,線上線下也會有同樣的商品。” 雙匯產品要觸網,除了傳統觀念需要改變,生產理念也需要重塑。 雙匯絕大多數肉制品的保質期都在3到6個月左右,在電子商務繁榮之前,人們也一直習慣于這個中規中矩的保質期。 可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線上產品在經過價格戰之后,又開始比拼誰最新鮮。如今,人們拿到一瓶牛奶,不再會想“能放越久越好”,而是會想“如果兩天之內就能變質該有多好”。新鮮、無添加,這個目前僅是小部分群體的消費理念將成為今后的趨勢。 所以,雙匯如若決心殺入互聯網,或許該考慮一下今后的產品工藝如何轉向了。 除此之外,或許還會產生背后更深層次的難題。 長久以來,雙匯和銀行之間有著良好的合作。一手錢、一手貨的交易方式讓雙匯擁有龐大的現金流。而這筆龐大的現金流,在銀行那里無疑具有強大的誘惑力。 開通線上交易之后,一手錢、一手貨的交易方式會變成貨到付款。即便消費者在收到貨物那一刻就點擊付款,但還是比一手錢、一手貨晚了那么一些:物流配送也需要時間。 由此,線上交易或將沖擊合作銀行的利益,這也是雙匯需要攻克的一個難點。 總之,愿景很美好,擺在面前的難題也很多。 來源:新金融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