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31日,A股上市公司中報全部披露完畢。在河南67家上市公司中,最能賺錢的雙匯發展是唯一的一家“十億元”級別的盈利,絕對領先于其他9家企業。 2014年上半年,雙匯發展主營收入210.4億元,同比增3.6%;凈利潤22.91元,同比增30.0%,生豬屠宰767萬頭,同比增21.8%。 萬洲國際董事會主席萬隆對記者說:“一年前,我們與史密斯菲爾德實現策略性合并,到2014年上半年,雙匯發展與萬洲國際都有了強勁增長,為雙方協同效應的推進打下堅實基礎。憑借中、美兩國的管理團隊卓越的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了兩地業務的盈利能力。” 萬隆補充說:“我們會把握中國行業整合及消費升級所帶來的機遇,并做好準備,充分把握商機。同時,我們的美國業務擁有巨大的增長潛力,將通過自然增長和合并帶來的協同效應,繼續創造價值。” 雙匯日賺1273萬元,正考慮“觸電” 雙匯發展賺了,養豬企業卻賠了 有意思的是,在殺豬的雙匯發展上了盈利榜首位同時,養豬的牧原股份以8045萬元的虧損,排在河南這張成績單的倒數第四,而養豬的雛鷹農牧以1.47億元的虧損,排在成績單的倒數第三。 這充分說明“史上最寒冷豬周期”對養豬和殺豬企業的影響。同樣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雙匯的產業鏈涵蓋從養殖到餐桌,而其肉制品的盈利能力較強,其對抗周期的能力也較強。在2008年豬價飆漲的時候,雙匯發展的凈利潤增長仍然有24.38%。 當然,豬周期同樣對雙匯發展的成本盈利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從雙匯發展半年報中可以看出,因豬肉價格大幅反彈,綜合毛利率從一季度的高位水平環比回落0.6個百分點至21.5%,下降顯著。 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第二季度以來,為什么雙匯發展、雛鷹農牧、牧原股份的股價漲跌與中報相背離—雙匯發展業績大牛,但股價走低;雛鷹、牧原業績難看,但股價持續上揚。無他,股市炒的是預期。 雙匯發展已預計到下半年豬價的漲勢,“下半年豬價預計會上升,年底估計會升到16元/kg左右,而美國的豬價會降到9元/kg左右,從而下半年公司會逐 步擴大對美國豬肉的進口,香港的貿易公司目前已經做好進口準備。公司也已經做好準備,迎戰明年的高豬價。預計明年豬價是高價期,不會太低,可能均價在16 元/kg左右。即使整體的成本上升,公司通過擴大規模,仍然會保證盈利能力。經過測算,美國的豬總產量減少1%,價格會上升3%;產量減少2%,價格會上 升5%;產量減少5%,價格會上升10%。”其高管說。 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后,史密斯菲爾德900萬頭的生豬出欄量給了雙匯發展“對抗”豬周期的底氣。 萬隆說:“萬洲國際擬在其垂直整合的全球平臺上,把協同效應發揮至最大。我們將繼續運用靈活的策略,在最佳的貿易時機增加史密斯菲爾德到中國的生鮮豬肉 出口。目前我們已在中國21個史密斯菲爾德冷鮮肉超市專營店上出售‘史蜜斯’品牌優質冷鮮豬肉,我們將利用這一成功模式,快速進行擴張,把專營店拓展至主 要一線及二線城市。” 萬洲國際同樣受益于史密斯菲爾德與小伙伴雙匯發展的協同效應。 萬洲國際年報顯示,2014年上 半年,萬洲國際生豬出欄量由去年同期的15.8萬頭增加至900萬頭。生豬出欄量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于收購史密斯菲爾德。2014年上半年,萬洲國際養殖業 務的營業額因收購史密斯菲爾德由去年同期的700萬美元增加至2.47億美元。中國生豬養殖業務的營業額由去年同期的700萬美元減少57.1%至300 萬美元。2014年上半年,史密斯菲爾德為萬洲國際的生豬養殖營業額貢獻2.44億美元。 生豬養殖的經營利潤由去年同期的30萬美元增 加至1.7億美元,主要是由于收購史密斯菲爾德。中國業務的經營利潤由去年同期的300萬美元減少到低于100萬美元,主要是由于2014年上半年國內的 生豬價格下跌。2014年上半年,史密斯菲爾德為萬洲國際生豬養殖的經營利潤貢獻1.7億美元。 雙匯和食企小伙伴們的資本局 雙匯發展上市,歷時已經15年。但從580萬元的虧損到今天的近千億市值,雙匯用了近30年的時間。 在雙匯內部,將其自身的歷程總結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984年到上世紀90年代初,企業主要是求生存。“屠宰業搞出口分割肉、屠宰牛、宰乳豬、宰兔等多種經營,完成初級的積累。”第一階段由1000萬元銷售收入做到1個億,員工600人。 第二階段是上世紀的最后10年,企業主要是“定方向、求資金”。這個時期雙匯完成了發展戰略的定位和發展資金融資:戰略定位上,完成工廠制向公司制轉 變,由單一廠向集團運作轉變,由初級粗加工向深加工轉變,由賣豬白條向細分割轉變,并開創中國的新詞匯—冷鮮肉;融資上,累計完成引進外資、證券融資等共 10億元。 1992年2月10日,雙匯第一支火腿腸問世,當年的產量僅有1萬噸,到2000年發展到了60萬噸,“火腿腸”與雙匯幾乎畫上等號。 在經歷這兩個階段后,2000年,雙匯銷售達到60億元,奠定了雙匯在肉類工業的競爭力。 從2001年至今,雙匯進入“求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中,雙匯的年均增長率達23%以上。 1999年,雙匯率先把“冷鏈生產、冷鏈銷售、冷鏈配送、連鎖經營”的肉類加工營銷模式引入我國,開創了中國肉類品牌,改變了中國屠宰業“一把刀殺豬,一口鍋燙毛”的舊傳統,推動了我國肉類加工行業的變革和技術進步。 從2001年開始,在萬隆主導下,雙匯先后從10多個國家引進了4000多套先進生產設備,從屠宰到肉制品加工,包括國內第一家引入冷鮮肉的屠宰線。 至今,雙匯發展已經在全國13個省市建有24個肉類聯合加工基地,公司每年消化2000多萬頭生豬、70多萬噸雞肉、6萬噸植物蛋白,年轉化800多萬噸糧食,帶動農業實現產值400多億元,促進200多萬農戶增收30多億元。 如今的雙匯,已經從一家偏安一隅的小肉聯廠發展成為亞洲第一的肉類聯合加工企業。 從外面看來,這是一條平滑向上的曲線,但在雙匯內部員工看來,這卻是一條充滿艱辛曲折的連續創業之路,“我們經歷了1991年的東歐劇變,1994年的 銀根緊縮,1998年的金融風暴,2003年的SARS考驗,2008年的金融危機,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經歷了價格戰、市場戰、廣告戰、質量 戰,這20多年,無論企業是一個小廠還是肉類工業的龍頭,我們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