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豐牧業28日公告,網上發行申購日期為2014年7月30日,這家一直被市場質疑圍繞的飼料企業終于距離上市成功只有一步之遙了。但是據業內人士反映,禾豐牧業實際的毛利率水平遠高于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不排除有利用關聯交易做低營業成本來提高毛利率的可能,而這種超高的毛利率不但不具有持續性,而且還存在財務造假的可能,這對想要投資禾豐牧業的二級市場投資者來說,無疑是個巨大定時炸彈。 一般意義上來講,禾豐牧業作為一家非上市公司,從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上面是弱于那些已上市的飼料公司的,但從公司招股書披露出的產品毛利率來看,結果卻并非如此,其飼料業務毛利率相比較于那些已上市的同類公司,顯得異常的“鶴立雞群”。去除掉產品結構差異較大的大北農,與同類的唐人神、正邦科技、正虹科技、新希望進行數據比較后發現,禾豐牧業的飼料業務毛利率在報告期2011-2013年分別比同類上市公司均值高出60.46%,48.25%,44.63%,展現出了超乎尋常的盈利能力。 對此,業內財務專家表示,“你們在禾豐牧業的招股書中之所以看到可比毛利率數據比較合理,主要是因為它將大北農計入了均值來做了數據美化,大北農這公司光去年飼料產品的毛利就超過18%,幾乎是均值的3倍以上,偏離太大了。而一旦你把真實的數據反映出來,你就會發現禾豐牧業在飼料業務上的毛利是非常不正常的。理論上來說,如果一家公司的利率水平較同行業公司明顯偏高,那么首先來說它本身的高毛利是很難具有持續性的,其次它可能存在著財務造假的風險,比如刻意做低營業成本、提高毛利率、虛增營業收入。” 而事實上,從禾豐牧業的原材料采購情況來看,確實存在做低營業成本的可能,其采用的方法便是利用利益關聯方采購遠低于市場價格的原材料,從而達到做高盈利的目的。 從公司招股書中披露出來的原材料采購價格來看,公司的主要原材料采購價格均明顯低于市場同期價格,其中2013年,禾豐牧業對外采購玉米57.15萬噸,耗資13.05億元,折合每噸采購均價為2283元/噸。當年的市場均價為2405元/噸,采購價格較市場均價低5.34%,這樣的價差對玉米這種大宗產品來說是很難想象的。天職國際的羅會計師就曾經對其2009-2011年的采購數據進行過分析,他認為“禾豐牧業的關聯方采購定價較低,低于市場價格。報告期內(09-11),公司關聯方采購額近6000萬元,且大部分的關聯方交易定價均低于市場價格。禾豐牧業僅200萬元的低價關聯方采購就增加了利潤124萬元,如果按照這樣的比率,公司至少調節利潤2000多萬。” 另據相關媒體披露,2012年、2013年,禾豐牧業向錦州嘉澤飼料原料經銷有限公司分別采購1.76億元和3.0677億元。向錦州昱昊商貿有限公司采購1.58億元和1.488億元。而工商登記資料顯示,兩家公司均有一個同名同姓的自然人股東——“李震”。另外,“李震”還有第三家公司——錦州銀河商貿有限公司,系禾豐牧業2009年度至2011年度的前五大供應商之一,禾豐牧業對其的采購額從每年7427.28萬元至1.04億元不等,種種跡象表明,這3家供應商之間存在關聯關系。 來源于:經濟晚報 楊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