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能量在飼料中的作用。在最經濟有效的情況下,畜牧養殖業生產總成本的一半或以上用于食物能量。日糧配制中合適的能量和蛋白質水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譬如能量與蛋白比(或更精細的能量與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一賴氨酸比)已成為日常飼料配方中使用的指標。研究表明,畜禽對能量和蛋白質的攝取量極大地決定了它們體蛋白沉積量(即瘦肉生長率)。 合適的能量攝取水平,體內瘦肉生長最多。如果能量攝取過剩,常導致脂肪累積,從而導致浪費食物能,并影響胴體品質。 配制飼料的關鍵是考慮降低成本、提高消化利用率、改善動物的生長表現。但是飼料中的能量或粗蛋白質水平合適與否往往對飼料成本起決定性的作用。本文旨在討論影響消化能和代謝能變化的因子以及使用不同能量指標配方對豬生長的影響,從而重視在配制豬日糧時趨于考慮使用凈能,而不是傳統上的消化能或代謝能。 動物攝入飼料的總能后排泄出糞能,產生消化能;再經過消耗于排尿和消化道發酵氣體釋放后的剩余能量為代謝能;代謝能經產熱作用耗能后其剩余能量稱為凈能。以豬為例,食物總能中吸收為消化能為82.0 %,再轉化成代謝能為78.7%最后成為凈能只剩58.2 %。凈能除了維持動物日常活動和對環境條件變化的調節適應所需外,還提供動物體蛋白或脂肪沉積的動力,或促進動物完善繁殖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F今配方中最普遍應用的能量表達方式是消化能,其次是代謝能,近來在歐洲特別趨向于用凈能。
如要節省配方成本,通常的方法是盡量結合選用多種低價飼料原料。這時需要考慮不同飼料原料的能量水平。例如,常規原料玉米每千克干重含消化能 16.68 MJ、代謝能16.38 MJ、凈能12.96 MJ。在最低成本配方模式中玉米常被用作為原料選用成本估價的極好參考指數。動物脂肪的能量水平一般是玉米的2~2.5倍,但麩皮只有玉米的60%~70%。因此在玉米一豆粕型日糧含中等能量水平的配方模式中,人們往往選用比玉米單價低的麩皮、小麥等原料來取代部分玉米。而在東南亞地區,人們往往選用遠比玉米價格低的米糠,再輔加粽櫚粕、椰子粕等原料來取代部分玉米。這種因地制宜地選用原料來改變日糧類型的目的,就是為了盡量降低飼料的配方成本。
現代豬一般具有生長快、瘦肉率高的特征。在美國,人們采用降低肥育豬日糧中代謝能水平的方式來減少上市豬的背膘厚度。問題是常見的玉米一豆粕型日糧中的代謝能水平是否適合當代豬品種的真實能量需求。研究發現,常規玉米一豆粕型日糧用代謝能或凈能水平配方具有相似的生產效果。然而進一步研究發現,在選用比玉米更廉價的其他原料配方時,用傳統的代謝能水平配方就不如用凈能水平配方的效果好。 現代豬生長快、瘦肉率高的特征,對低成本。高效益的飼料配方要求更高。傳統上用消化能或代謝能配方只能粗略地滿足豬的能量需求,很難使飼料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如在平衡氨基酸水平配方的基礎上再考慮使用凈能指標來優化日糧的能量水平,與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或粗蛋白質水平保持合適比例,同時確保飼養動物的營養需要量不受日采食量變化的影響,由此則可以做到精確地滿足豬生長的需要。
[ 本帖最后由 來自鄉下的狼 于 2007-12-24 10:21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