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氨基酸模式” 畜禽飼料生產成本大部分取決于蛋白質源的價格,通過最佳氨基酸平衡使蛋白質的效率達到最高,這對減少飼料中昂貴的蛋白質原料的使用非常關鍵。以“理想氨基酸模式”為標準衡量實際使用的日糧時發現,以玉米、豆粕為基礎配制日糧以滿足豬對蛋白質的營養需要,各種必需氨基酸都存在一定過量,造成蛋白質原料浪費,配方成本較高。如果把必需氨基酸與可消化賴氨酸的比例納入到營養指標的選擇中,則可降低飼料成本,同時也有效降低糞氮的排出。
采用回腸標準 飼料原料氨基酸的含量和質量差異較大,豬回腸消化率常用來評估飼料原料氨基酸的生物利用率。最低成本配方的原理是假設不同原料可以相互替代使用而不改變動物的生產性能,交換的基礎是它們的營養價值相同。玉米各種必需氨基酸的消化率為78%~90%,小麥為80%~90%,豆粕為90%左右。從這些常見原料消化率可以看出,用可消化氨基酸體系(標準氨基酸消化率)制作配方能更精確地滿足動物對各種氨基酸的需求。
利用凈能評價體系 凈能評價體系是唯一將動物能量需求和飼料能值相統一的方法。因為凈能評價體系考慮了能量利用過程中所造成的全部損失,所以凈能是衡量動物維持和生產所需能量的最佳指標。飼料凈能約為飼料消化能的70%,消化能和代謝能評價體系受飼料種類的影響較大,使用消化能和代謝能配制日糧不能保持能值相對穩定,最終影響豬生產性能和養豬經濟效益。而凈能評價體系比較穩定,不受飼料種類的影響,當日糧中增加脂肪及其副產品或降低蛋白水平時,應用凈能評價體系具有獨特的優勢。雖然對凈能直接測定比較困難,但仍可根據日糧消化能或代謝能,再通過日糧淀粉、粗蛋白質、灰粉、粗脂肪、粗纖維或酸性洗滌纖維含量進行回歸估測。 (作者:柳羽,選自大河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