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種類及年齡、飼料組成及抗營養因子、飼料加工貯藏中的熱損害等都影響飼料中蛋白質營養價值的。
2.1動物種類:對同一種飼料蛋白的消化吸收,不同的動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是由于不同動物的生理消化特點決定的。
2.2動物年齡:一般而言,同一個動物隨著機體的生長,個消化器官逐步發育成熟,對蛋白質的消化能力也逐漸增強。
2.3飼料蛋白質種類與水平:飼料中蛋白質是否會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由于研究中隨著蛋白質含量的變化,其他飼料成分也相應改變,所以究竟是蛋白質水平還是其他成分影響消化吸收一直是個難題。大豆粕由于其蛋白質含量高、消化率搞和氨基酸平衡等特點,在水產飼料中被認為是最適合替代魚粉的植物蛋白質原料[4]。趙海祥等[5]研究表明大豆粕在吉富羅非魚稚魚實用飼料中可以替代80%的魚粉:在研究大豆粕的等植物蛋白質原料替代魚粉的羅非魚實用飼料,必須考慮抗營養因子和氨基酸平衡的影響。
2.4飼料淀粉水平:蛋白質在消化道被消化的程度取決于消化酶作用時間,也與酶的濃度
酸堿度、環境溫度有關。飼料中添加過多的淀粉會縮短消化時間,從而降低動物對蛋白質的消化率,
2.5飼料中非淀粉多糖的影響:非淀粉多糖(NSP)主要有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和抗性淀粉(阿拉伯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糖、葡萄甘露聚糖)組成,可溶性非淀粉多糖:阿拉伯木聚糖、β-葡聚糖;非可溶性非淀粉多糖有纖維素等。纖維水平阻礙蛋白質的消化、吸收,隨著纖維素水平的增加,蛋白質在消化道的排空速度也增加,降低了與酶作用的時間和被腸道吸收的機率。研究表明,飼糧粗纖維水平含量在2%-20%之間,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粗蛋白的消化率降低1.4個百分點。
2.5飼料加工
A.粉碎粒度對蛋白消化的影響度非常大。通過對原材料的粉碎,超微粉碎使植物的細胞壁收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可以間接提高底物濃度,從而提高消化率。B.熱處理。在一定程度下對原材料進行一定程度的熱處理可以去除飼料中部分抗營養因子。但是,如果處理的溫度過高或時間過長而不利于動物對營養物質的消化率。這是因為在熱處理中發生美拉德反應(MAILLARD反應),肽鏈上的某些游離氨基酸,特別是賴氨酸的ε-氨基,與還原糖(葡萄糖、乳糖)的醛基發生反應。生成一種棕褐色的氨基糖復合物。胰蛋白酶不能切斷與還原糖結合的氨基相應肽鍵,導致賴氨酸等不能被動物消化、吸收。陳剛等[5]研究發現,過熱處理可顯著增加菜籽餅粕中NDF的含量,進一步研究發現,過熱處理可以增加NDF中CP含量。李明等[6]研究表明,NDF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在焙炒和脫溶劑的過程中發生了美拉德反應,從而產生不可溶性蛋白質,不可溶性蛋白質在中性洗滌劑洗滌時不能被溶解。
2.6抗營養因子。植物蛋白飼料中往往含有一種或多種影響動物消化代謝的物質,稱之為抗營養因子,如蛋白酶抑制劑、單寧、植物血凝素、棉酚。其抗營養作用主要表現為降低飼料中個營養物質的利用率,是動物生長速度減慢,健康水平下降。豆科牧草百脈根(LC)中高含量的濃縮單寧,降低了粗蛋白在瘤胃的降解率。張吉鹍等[6]研究表明稻草(RS)中添加30%百脈根(LC)的瘤胃體外發酵微生物蛋白的組合效應最大。胰蛋白酶抑制劑抑制胰蛋白酶活性,從而降低蛋白質的消化率,并引起胰腺腫大[7]。
(作者:薛東山,山東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