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毫無疑問,調質過程是任何飼料制粒系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對于顆粒料的質量來說則更顯其重要性。筆者堅信,這可能也是制粒機操作人員、大多數飼料廠管理人員、以至于設備供應商們理解最差的部分。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最佳滯留時間實際上應該是多長呢?這個問題從未得到過充分研究,但多數研究的結果都表明調質時間在30-90 秒之間時顆粒料的質量和產量都會得到改善。所以,如果進行適當的調整,就都會有確實的機會使顆粒料的質量得到提高。你必須了解調整之前的狀況,以便確定作出的改變所起的作用是有利的還是不利的。 增加滯留時間的幾種選擇:粉料通過調質室的速度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1)槳葉的角度;2)攪動軸的轉速??梢酝ㄟ^對這兩者的調整而實現最佳滯留時間。 槳葉的角度:一般來說,OEM調質器的槳葉在制造廠內就已設置成了前傾30-45度角。換句話說,隨著攪動軸的轉動,所有的槳葉就將粉料驅趕向出料口。如果攪動軸的速度較快(大于每分鐘150轉),可將槳葉的角度減小到比較中間的位置(5-15度)。換句話說,可以將槳葉的角度設置到幾乎與攪動軸垂直的位置。這樣就可減弱每個槳葉的“泵出”作用從而延長滯留時間。 在慢速(每分鐘80-100轉)調質器,槳葉可設置為與攪動軸更為平行的位置(與攪動軸成5-15度的夾角),這一角度可將粉料掀起來從而將其帶到調質缸內四周。 設置槳葉的工作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只是一個調試著進行的過程。要注意的是,應使進料口處(即在調質缸體的前四分之一處)的槳葉保持在出廠時設置的位置上,這樣可確保粉料被迅速向前驅趕入調質器從而形成一個空虛的區域以便于蒸汽進入調質室。槳葉角度的調整應在調質器長度方向上中央約50%處進行。我們的建議是,槳葉的設置應能使粉料在調質器內僅占據調質器總容量的70%。 調質器內粉料太滿就會阻塞進料斗從而發生機械損壞。此外,操作人員應該認識到,延長粉料的滯留時間會增大調質器驅動馬達的負荷從而造成過載。在馬達負載情況下測定其流出的電流,然后進行調整,就可解決這一問題。 攪動軸轉速:第二個可加以優化的因素就是攪動軸的轉速。在談論改變攪動軸轉速之前,應該先說明兩種普遍采用的做法。有些工程師主張采用一種稱為“抖床”(stirred bed)調質的做法,而另一些工程師則采用“液床”(fluidized bed)調質法。攪動軸高速轉動(液床法)會使粉料在通過調質室的過程中被掀起來,目的是迫使粉料粒子進入調質室的頂部從而得以接觸該處的游離或過量的蒸汽,這樣就會有較多的蒸汽冷凝在粉料粒子上,蒸汽也可因此而得到比較充分的利用。 攪動軸慢速轉動會讓粉料沉積在調質室底部而被“輕柔”地推過調質室。這顯然會延長粉料的滯留時間,但會使調質室上部的蒸汽得以自由流動而得不到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