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病死豬無害化處理是我國養豬業面對的一個難題。近幾年,國內部分養殖主體開始嘗試變廢為寶,把病死豬和糞污無害化處理統一納入循環農業體系,將傳統養豬業的“煩惱”變成了規模養殖的動力。日前,記者前往江蘇東臺市的中糧生豬養殖基地進行了采訪。 高溫處理變沼氣 在位于江蘇東臺市的中糧肉食金東臺沼氣廠,病死豬由專用車輛密封運入,經設備粉碎后提升到高壓蒸汽罐進行高溫高壓殺菌熟化,再排入發酵罐進行中溫厭氧發酵處理,最終變為沼氣和沼液。 “與傳統的深埋、焚燒等方法相比,這種無害化處理系統不產生廢氣、廢液,不會造成污染,還杜絕了死豬與人員的接觸。”沼氣廠工程師王作剛說。 據畜牧獸醫部門測算,無害化處理1頭豬平均所需的成本,焚燒法為160元,深埋法為120元,高溫法為80元。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專家、山西省動物衛生監督所所長楊國義說,最普遍使用的是深埋法,其弊端是占用土地多,耗費人工,污染地下水。而焚燒法需要專門的設施,每焚燒一頭豬需要8升柴油,易污染空氣。 東臺模式的高溫法是否具有可復制性?“粉碎蒸煮環節的投入并不大,設備需要40多萬元,主要投入在發酵環節,可以通過沼氣的效益來相抵。”中糧肉食江蘇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宗房說,病死豬采用此法集中無害化處理,成本遠低于焚燒法和深埋法。他建議,養殖大鄉(鎮)或者規模養殖小區,符合年出欄20萬頭以上條件的都可以建設。 循環利用控污染 據專家估算,一頭豬的排污量相當于7個人。一個年出欄10萬頭的養豬場,其排污量可想而知。近年來,我國規模養殖水平穩步提高,當前年出欄生豬500頭以上規模養殖比重已達到39%。隨著規模化、標準化的快速發展,如何處理糞污成為不少養豬企業的煩惱。 目前,中糧肉食江蘇有限公司已建成10座現代化生豬養殖場,年出欄生豬達50萬頭,每天產生豬糞近2000噸。這么多豬糞如何處理? 金東臺三場是公司旗下一個年出欄生豬10萬頭的大型現代化養殖場,場長姜玉龍告訴記者,豬舍采用全漏縫地面清糞系統,地板配套專門溝渠。不用水沖洗豬欄,待漏縫板地下溝渠積蓄一定量時,豬糞會流入專門管道。 針對此,中糧鋪設了全國最長的全封閉糞污傳輸管道,長近20公里。養豬場的污糞經管道流到沼氣發電廠,通過螺桿泵送入厭氧發酵塔。豬糞在發酵的過程中產生一定熱量,厭氧發酵塔內最佳溫度保持在攝氏35至38度之間,儲氣柜利用發電余熱給發酵罐體增溫。 “我們沼氣廠對應的是金東臺區域3家養殖場的共30萬頭生豬出欄量,每天進入1280噸豬糞污和150頭病死豬,產出2萬千瓦時電和1280方沼液。沼氣已實現并網發電,每千瓦時電加國家補貼后按0.646元結算。”金東臺沼氣廠廠長申建華告訴記者,通過沼氣并網發電每年可獲得收入約300萬元。目前,無害化處理成本攤到養殖環節每頭豬的成本只增加10元,后期可以降到6元。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