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斯菲爾德首席執行長拉里·珀普說,“這是一筆出口交易,而非進口中國豬肉。” 中國最大豬肉生產商+全球最大的養豬及豬肉生產企業,對中國市場意味著什么,是否需要接受中國反壟斷審查,這些問題都是最新交易繞不過去的。雙匯國際主席萬隆昨日表示,此番交易需通過相關反壟斷調查。 目前,并不清楚是中國還是美國,抑或是其他國家會發起反壟斷調查。 中糧與史密斯菲爾德 已知的是,美國的肉類行業整合度很高,行業產能集中在少數幾家大公司手里,如果不是雙匯,而是任何其他規模足夠大的美國肉類企業出價收購史密斯菲爾德,交易都有可能面臨反壟斷審查。史密斯菲爾德去年提交給投資者的介紹材料稱,該公司絕大部分產品是在美國市場出售的,和四家其他公司控制了美國豬肉加工行業73%的產能。 另一點也很清楚,史密斯菲爾德早已進入中國。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目前史密斯菲爾德出口的豬肉約有25%銷往中國。 早在2002年,史密斯菲爾德便與比利時ARTAL集團在中國合資成立萬威客食品,專門生產經營肉制品,從而進入中國市場。2009年11月,當時陷入業績泥潭的史密斯菲爾德,將萬威客以1.94億元的價格,轉讓給中國最大的糧油食品企業中糧集團。 此前一年,更是傳出消息,中糧集團入股史密斯菲爾德,占4.95%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中糧集團相關人士昨日向早報記者透露,中糧集團持有的史密斯菲爾德約5%股權,已于去年年底被后者全數回購。對此,有業內人士稱,中糧集團起初入股史密斯菲爾德,也是希望兩者能進行戰略合作,但是后來一直未見有較深入的合作。 “這是一筆出口交易” 相形之下,史密斯菲爾德和雙匯一直走得很近。《紐約時報》的說法是,多年以來,雙方一直在進行合作,并一直在探討深化伙伴關系的方法。《華爾街日報》稱,兩家公司之前已有業務關系,雙匯有不足10%的豬肉來自史密斯菲爾德。 因為美國肉類產業的成本效益遠遠高于中國,雙匯一直特別熱衷于尋找從美國進口更多豬肉的方法。 “這次收購能使我們大規模地進入亞洲。”史密斯菲爾德首席執行長拉里·珀普(LarryPope)周三在接受《紐約時報》電話采訪時說,“這是一筆出口交易,而非進口中國豬肉。” 據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鄭宇潔介紹,史密斯菲爾德當前在中國的業務主要包括生豬出口,以及相關肉類制品的出口。為應對飼料成本的居高不下,生豬養殖市場持續波動,史密斯菲爾德不得不調整發展戰略,減少對生豬養殖業務的依賴,重點發展包裝食品業務,因此當前其包裝食品業務在國內占據一定比例。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