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實的鄉音、爽朗的笑聲、堅毅的目光,集團董事長侯建芳的身上,仍保留了許多中國農民的優秀品質。 1988年,侯建芳經歷三次高考卻最終與大學無緣。這時的他決定通過養雞來早日發家致富,改變家庭的貧困。他瞞著家人,懷揣100元學費,去鄭州牧專上了23天的畜牧培訓班。回家后,他開始在自家的住房里試著養雞,隨后又養了幾頭豬。 當時養殖業行情很好,短短一年后,他就賺到了第一桶金,成了當時遠近聞名的“萬元戶”,也成了改革開放之后第一批先富起來的人。 到1990年,已有兩年養殖經驗的侯建芳認為,在家里養殖,規模和效益都受限制,于是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擴大規模,租地建養雞場。 可當他滿懷希望地把這一想法告訴家人的時候換來的卻是堅決的反對聲,父親要求他老老實實地先把家里房子蓋好,爺爺甚至說租地養雞就是賭博。 經過幾次抗爭,侯建芳終于說服了家人,1994年,在村頭他蓋起了第一棟雞舍,并充滿理想地給養殖場起名為“雛鷹養雞場”。 次陷入糾結 沉重壓力下,他力挽狂瀾 侯建芳滿懷希望地擴大養殖場規模,可是1995年的一次奇怪的雞病卻給了他一次沉重的打擊,他的事業開始陷入困境,已資不抵債。 眼看自己親手養的雞一只只都得病死掉,侯建芳去鄭州找到專家求救,希望能找到治愈的方法。可是專家們也無計可施,甚至建議他將雞處理掉,清理雞舍,兩年內再不要養雞。 雖然5000多只蛋雞最終只剩下700多只,債臺高筑,專家建議放棄。但是,侯建芳心里明白“兩年內不養雞,就等于破產了,完蛋了”,如果那樣,所有的債權人都會找上門來逼債,無路可退。 在另一方面,性格倔強的侯建芳心里還有一個盤算:“如果把病雞都處理掉,兩年不養雞,那么我就永遠無法明白雞子到底得了什么病,我決心要弄明白這點,所以我不能放棄。” 當經過一夜未眠的糾結之后,他決定當一個“不聽話的學生”,養雞還要堅持下去。 接下來的幾天里,侯建芳買來滅火器和消毒液,用火燒,用消毒液浸泡,所有程序親力親為。在一家人的精心飼養下,這一批雞苗不僅沒有得上上一次的怪病,并且成活率和產蛋率出奇的高。 幸運的是,1996年雞蛋價格大漲,從每斤2.5元左右上漲到了每斤4.2元。危機之后的侯建芳迎來了火爆的市場行情,在撈回之前賠的錢之余又大賺了一筆,他也首次深刻體會到了風險與機遇并存的道理。 那次事件之后,侯建芳的養殖事業一直穩步發展。到2001年,他自創了“公司+農戶”養殖模式,這就是“雛鷹模式”的雛形。 2003年的非典,是侯建芳事業上的第二次打擊。非典期間,行業十分不景氣,其他養殖企業面對困境都把雞便宜賣掉,但是1995年的經歷再次讓侯建芳認識到“危中有機”的深刻含義。他毅然作出決定將雞進行特殊處理——對雞群進行“強制換羽”——10多天不喂飼料,只喂水。只要能熬過這些天,等待非典過去了就能賺錢,這也是侯建芳唯一的一次獨斷專行的決策。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