鱖魚暴發性流行病發病速度快,死亡率高,給部分養殖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采取科學合理的防治措施十分重要。 預防為主 鱖魚生活在池塘底層,發病初期不易被察覺,一旦游于水面或伏灘,病情已較為嚴重,鱖魚屬兇猛性魚類,只吃活魚、活蝦,內服治療只能通過飼料魚間接治療,效果相對較差。因此,必須十分重視預防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6月下旬至9月上旬,每隔20天防病1次,采用殺蟲+消毒+內服三管齊下的防病方法。同時,嚴格飼料魚消毒制度,每進一批飼料魚,必須嚴格檢查,防止病原帶入。若發現病害,及時請技術人員診斷,對癥下藥,積極治療。 合理用藥 鱖魚的病害較為復雜,在魚種階段,主要表現為寄生蟲病,如車輪蟲病、斜管蟲病、指環蟲病等。在成魚養殖階段主要表現為細菌性病,如爛鰓、腸炎、爛尾等;少數還暴發病毒病,如白肝白鰓病;有時出現蟲、菌、毒并發癥。因此,一旦發病,及時診斷,找準病因,對癥下藥,選擇優質低毒漁藥,力求藥量到位,一般3天~5天為一個療程,施藥后1天~2天內會出現死魚增多現象,切忌急于求成。待病情穩定后,選晴好天氣,施6毫克/升生石灰,以調節水質,鞏固療效。 健康養殖 由于鱖魚發病率高,部分養殖戶防病、治病心切,經常用顯微鏡檢查,發現有蟲,便施藥殺蟲,一次不能殺絕,便重復施藥,加大藥量。如此盲目施藥,不但防不了病,反而破壞水質,給魚造成藥害,導致魚大批發病死亡,顯微鏡也便成了險危鏡。控制鱖魚病害,應該從健康養殖、生態防病入手,一是適當減少放養密度,每畝放養500尾~800尾;二是池塘中保持10%的水草面積和40厘米的透明度,投放光合細菌等有益菌種,改善池塘的底質和水質。三是在發病季節,提高水位,減少飼料魚密度,適當減小飼料魚的規格,從而增加鱖魚的捕食難度,使鱖魚得到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抗病力。四是改善培養飼料魚的飼料質量,從而提高飼料魚的質量,增強鱖魚的營養,提高抗病力。 黃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