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和幾乎所有現代化、工廠化畜牧業發達的國家,像“速生雞”這種生長周期很短的“速生動物”早已司空見慣。 就美國而言,肯德基通常使用的白羽肉雞,在標準化、工廠化養殖模式下,從孵化到出欄,最快的只需33天,45天出欄已屬較差水平。這種雞之所以長得快,首先是品種優選和培育的結果,其次與科學、營養的工業化飼料息息相關,第三則拜全封閉喂養所賜。通俗地說,基因遺傳就是肥大的種,加上吃得多、動得少,自然長得又大又快。 按照日本赫巴德協會和加拿大羅杰斯《麥克琳》雜志的數據,美國的肉雞生長周期呈越來越短的態勢,如新罕布什爾州奧爾波爾的赫巴德養雞場,其肉雞飼養周期在二戰時約為150天左右,采用科學育種、標準化飼料和“無窗化籠舍”后,到1970年周期(從孵化至長到1.8公斤,符合投放市場標準)需53天,1977年縮短至45天,1980年39天,2000年前后已縮短至35天,如今則穩定在33~45天之間,個別肉用品種也有延長至8周(56天)的,但不多見。 如此高速的生長,品種是關鍵,以赫巴德雞為例,目前的肉雞品種系從150個品系的雞中反復改良而得。美國工業化蛋雞通常飼養至68周齡(476天)會被淘汰,歷史上這種淘汰蛋雞也會被投放市場作為肉雞食用,并標明“蛋雞”,價格比肉雞便宜,但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已幾乎絕跡,這是因為規模化、工業化生產的肉雞,價格已便宜到讓這類“肉用蛋雞”毫無價格優勢。 由于采用嚴格衛生管理和標準化飼料,美國工業化肉雞的營養價值和衛生情況一般都能得到保證,“什么都喂”、“飼料有毒”等說法是以訛傳訛,事實上肉雞生產使用的是標準化配方飼料,“什么都喂”不但喂養效果不佳,而且成本反倒比飼料更高,是得不償失、無利可圖的。不過由于飼養密度極高,飼養過程中大量喂食抗生素的情況也十分普遍,一些反對速成動物者認為,這會對人體健康不利。 工業化肉雞在北美最為人所詬病的主要是口感,因為這種雞含肉量極高,雞肉卻味同嚼蠟,不少人抱怨“一點雞的味道都沒有”。不過許多人指出,雞肉從奢侈品變成家常菜,工業化、規模化是最大功臣,口感的犧牲是為此所付出的必然代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