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豬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它傳染性強,致死率高,給養豬業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特別是對規模化豬場危害更大。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曾將之列為A類16種法定傳染病之一,我國亦將之列為一類動物傳染病。目前該病流行于除北美和大洋洲以外的世界上各大洲和地區,呈世界性分布,但以下國家無豬瘟: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冰島、愛爾蘭、新西蘭、斯堪的那維亞地區國家、瑞士和美國。近年來在一些原已宣布消滅豬瘟的歐洲國家(荷蘭、比利時、英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又相繼復發。 1、豬瘟的起源與發現 關于豬瘟的起源國際上尚無統一認識。經典豬瘟起源于美國還是其他一些地方這一問題,仍然是一種推測。根據Hanson(1957)報道,豬瘟樣疫病最早報道于田納西州,大約在1810年,而報道較多的是認為該病于1833年首先發現于美國俄亥俄州。但有學者認為1810年美國田納西州報道的類似豬霍亂樣傳染病就是豬瘟。有人認為1822年在法國,1833年在德國就有該病。但是也有報道認為該病首先于1862年發生在美國以外的英格蘭,隨后擴散到歐洲大(Fuchs,1968)。1899年南美,1900年南非報道了經典豬瘟。 Kernkamp對豬瘟被發現的歷史作了綜述。Salmon 和Smith 于1885年第一次診斷豬瘟為一種獨立的病,但卻錯誤地相信它是由他們稱之為豬霍亂桿菌(Bacillus choleraesuis),如今命名之為豬霍亂沙門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所引起的。Deschweinitz和Derset于1903年糾正了這個錯誤,他們證明此病是由一種病毒引起的,豬霍亂桿菌只在此病中起次要作用。 2、豬瘟在世界部分國家和地區的流行史 2.1 中國(不含臺灣省) 我國何時開始有豬瘟,沒有明確的記載。據1935年的調查報告,當時我國絕大部分省區都有豬瘟發生,經濟損失巨大。 解放初期,豬瘟仍然廣泛地流行于我國農村。但是由于推行了以預防為主的防疫方針,開展了群眾性衛生防疫工作,研究制成了豬瘟結晶紫滅活疫苗和豬瘟兔化疫苗,實行了普遍的預防注射,目前在全國范圍內,豬瘟已被基本控制。不少地區已基本消滅本病。 2.2 中國臺灣 根據臺灣的相關資料本病在民國前十五年(即1896年)即有發生記錄。在臺灣光復前后的時期甚為猖獗,政府于1946年6月用甲醛豬瘟疫苗防治。從1950年起開始用結晶紫豬瘟疫苗。1952年12月農復會顧問紐森博士及李崇道博士至菲律賓攜回豬瘟毒株,研制成豬瘟疫苗,于1958年3月全面推廣,預防注射率高達90%,豬瘟發生已降至0.02%,防治甚為成功。1960年起由日本引進LOM毒株制成組織培養豬瘟疫苗。1961年7月在全臺灣推廣,部分縣市反應甚烈。在上世紀90年代臺灣島內曾多次出現豬瘟疫情,在當局農林部門的統籌下疫情得到基本控制。 2.3 日本 日本記載,1888年在北海道由美國輸入的種豬中流行本病,但確診為豬瘟則是1909年。1920年在日本東北及關東地區、沖繩、九州等地反復大流行。給養豬業帶來了很大危害。以后,由于疫苗的研制和應用,只呈散發,每年報道發生5000-25000頭。1969年研制出了GPE株弱毒疫苗,隨著在全國的應用。豬瘟發生顯著減少。 1976-1979年間未見發病。而1979-1982年豬瘟又在日本流行。 1983年后,由于采取了徹底的防御措施使該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1992年又有1縣有5頭豬發生豬瘟。 日本自1995年11月倡儀推動豬瘟撲滅計劃,于1998年底完成,其國內在1999年成為非豬瘟區。 可是在2004年日本鹿兒島的一個農場再次爆發豬瘟,再次引起日本國內以及其他國家廣泛關注。 2.4 亞洲其他地區 由于宗教信仰,西亞和中東地區幾乎沒有養豬業,亞洲養豬業主要集中在東南亞,該地區養豬量約5.4億頭,占世界總量的68%。新加坡沒有養豬業,所以豬瘟無從發生。除新加坡外,豬瘟周期性地流行于其他所有東南亞國家,蒙古和朝鮮也有豬瘟爆發,但流行情況難以掌握。所有東南亞國家在防制上均采用疫苗免疫,有些國家還采取撲殺措施。由于防疫制度不健全,技術手段落后,加上經濟欠發達,政府重視不夠,東南亞豬瘟的流行病學資料很不完整。 2.5 歐盟國家 歐洲特別是幾個歐盟國家20世紀90年代以來均有豬瘟散發流行。歐盟一直是世界上重要的活豬及豬肉產品出口地區,產品遠銷世界各地,特別是亞洲國家,所以近年來歐洲豬瘟爆發對全球豬瘟爆發有明顯的影響。為了消滅該病,歐盟于1980年就頒布實施了控制和撲滅豬瘟的法規。但時至今日,整個歐盟并沒有徹底地消滅豬瘟。究其原因,野豬是歐盟乃至整個歐洲豬瘟爆發流行的重要原因。野豬散布于歐盟各國的山區很難控制。多項實驗結果證實這些國家的野豬群中有豬瘟病毒傳播。 豬瘟的流行史和現狀 4、豬瘟流行現狀及其原因 4.1 流行現狀 當前豬瘟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已被基本控制,較大面積的發生減少了,沒有大規模爆發,而呈散發流行,規模較小,病程由急性變為慢性過程,病情來勢較為緩和。 在臨床上,典型豬瘟少了,非典型的溫和性豬瘟多了。但在一些局部地方,仍然是典型豬瘟發生頻率也在增高,非典型性豬瘟發生頻率也在增高。 帶毒母豬普遍存在呈隱性或潛伏感染。感染母豬通常不表現臨床癥狀和肉眼可見的病理變化。但卻不斷地向外排毒或通過胎盤將病毒傳染給胎兒。這些感染母豬往往被忽視而成為最主要的傳染源。 發病日齡上,大豬、中豬發病少了,但胎豬、仔豬和小豬發生的多了。多為2月齡以下的為主,發病死亡最多的是2~3周齡乳豬和斷奶前后的仔豬為主。 發病季節不明顯。豬瘟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往春節前為發病高潮,目前各地養豬業發展很快,周轉快,故豬瘟的發生季節更不明顯。 4.2 豬瘟仍然流行的原因 豬瘟的預防控制工作已近半世紀,目前仍有零星發生,但慢性豬瘟在牧場的污染率可能相當高,其原因是相當復雜的。 4.2.1 病毒因子 豬瘟病毒的多樣性、對免疫系統的傷害、持續性感染現象,均為病毒較難被清除而呈長期排毒的原因。對宿主的防衛機制而言:各豬場免疫計劃實施上的差異及個體的差異,抗體在母豬群及移行抗體在仔豬群間分布參差不齊。因此,很難掌握一理想免疫適期。對一有豬瘟污染的豬場而言,過早免疫的話,部分豬只可能遭遇移行抗體干擾而免疫反應不良,延后免疫的話亦有部分豬只因移行抗體較早衰退,而面臨場內潛在豬瘟病毒感染的危險。 4.2.2 環境與管理因子 集約式的飼養環境較易造成環境及管理上的緊迫及降低宿主的防衛力及對疫苗的免疫反應能力。此外集約式飼養,缺乏統進統出的操作系統,環境中潛伏的病毒容易在不同年齡豬群間呈循環感染現象,尤其在保育豬群當中發生。其它影響因子尚包括養豬場本身的自衛防疫能力、態度是否積極、豬瘟疫苗品質及保存等等問題,均可能導致免疫不全現象,而降低群體免疫力。對開放式豬場而言,豬只來源復雜掌控不易,在豬瘟防疫上更加困難。因此,在對抗豬瘟病毒的感染絕非僅施打疫苗就能完事,也須有其他配套措施方可。豬瘟病毒的污染,對豬場防疫上帶來許多困擾。將來不管是否面臨豬瘟清除階段當中,必須停用疫苗時期可能引發的潛在性危險,對豬瘟防疫及清除場內潛在的豬瘟病毒,仍為許多豬場當前防疫上首要的工作。清除潛在的豬瘟病毒,顯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且是一項相當辛苦的工作,但并非不可為。如從加強群體免疫力(包括母豬及小豬)以抵抗感染及減少排毒,尤其母豬定期免疫可減少胎盤感染的危險;加強淘汰病弱豬,尤其是病弱的保育豬以減少持續排毒及感染源;加強自衛防疫及消毒以阻斷病原傳染途徑;適度改變管理模式,如早期離乳隔離飼養及統進統出,以阻斷病原在豬舍內的循環感染機會;再加上飼養者積極的從事,清凈場內豬瘟病毒是會成功的。適度更改飼養環境及流程,潛在豬瘟污染的問題,甚而呼吸道疾病的問題,均可明顯降低。因此,清除場內豬瘟病毒是可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