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病原為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豬流行性腹瀉又稱為流行性病毒性腹瀉,是與豬傳染性胃腸炎不同的病原體,該病毒可引起豬的腸道感染,導致豬只嘔吐、腹瀉及脫水。 2.流行特點。豬流行性腹瀉主要發生在冬未春初寒冷季節,以11月份至翌年3月份發生較多,近年來,規模化豬場,夏季也常出現該病,各階段豬在短時間內同時發生腹瀉,流行傳播速度較豬傳染性胃腸炎稍有緩和,其發病率和病死率隨豬年齡的增長而下降,1~5日齡的哺乳仔豬感染率最高,癥狀嚴重,病死率也最高,幾乎100%,斷奶豬、育肥豬、種豬癥狀輕微,病死率較低或無病死者。該病傳播迅速,豬只密集的豬場,常數日可波及全群。 3.臨床癥狀。潛伏期5~8天,主要癥狀為水樣腹瀉,或者腹瀉期間有嘔吐,嘔吐多發生于吃食和吃奶后。癥狀的輕重隨年齡的大小而有差異,年齡越小,癥狀越重。1周齡內新生仔豬發生腹瀉后3~5天呈現嚴重脫水而死亡,死亡率可達50%,最高的死亡率達100%。病豬體溫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斷奶豬、種公豬、母豬常出現精神萎頓、厭食和持續腹瀉,并逐漸恢復正常。有部分豬恢復后生長不良。育肥豬感染同群后都發生腹瀉,1周后康復,死亡率1%~3%,成年豬癥狀較輕,有的僅表現嘔吐,重者水樣腹瀉,3~4天可自愈。 4.病理變化。眼觀變化僅限于小腸,小腸擴張,內充滿黃色液體,腸系膜充血,腸系膜淋巴結水腫,小腸絨毛縮短。組織學變化見空腸段上皮細胞的空泡形成和表皮脫落,腸絨毛顯著萎縮。 5.診斷。根據豬流行性腹瀉的流行特點及臨床癥狀,可以作出初步診斷。若要確診,采用實驗室檢查。取病死豬的腸黏膜上皮細胞洗脫物制成涂片,用豬流行性腹瀉熒光抗體直接法染色。病豬可采集糞便作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豬流行性腹瀉的治療 哺乳仔豬發病時死亡率較高,應采取有效措施,盡量減少死亡。 1.緊急接種豬傳染性胃腸炎與豬流行性腹瀉二聯弱毒苗,后海穴注射。母豬于產前30天接種,免疫期為6個月,仔豬、育肥豬全部接種,公母豬2~4毫升/頭,哺乳和保育仔豬1毫升/頭,生長育成豬2毫升/頭,對未發病的1~2齡仔豬注射0.5毫升/頭,接種部位為后海穴。 2.飲水中加入補液鹽,以防仔豬脫水衰竭。對患病仔豬,灌服強普生拓,1天2次,每千克體重1毫升,連用3天,有一定效果。 3.當哺乳母豬發病時,厭食無乳,可用人工乳+補液鹽灌喂仔豬,7~8次/天,或將其仔豬寄養于另1頭未發病的母豬代哺,仔豬寄養前必須用溫和消毒水清洗并擦干凈后方可代哺。 4.產房必須做好保溫工作,為仔豬提供暖和、舒適、干燥、衛生、無賊風的理想環境。 哺乳母豬及仔豬一同患病的,選用豬干擾素肌注,可按使用說明或實況用,效果較好。 5.發病時應立即封鎖發病豬場和豬舍,隔離病豬,對豬舍內外環境及用具等進行徹底消毒。 6.在飲水中添加補液鹽,飼料加入鹽酸多西環素200克/噸,進行混飼,可緩解病情。 7.病豬盡量減少喂飼料,肌注長效抗生素,如得米先0.1毫升/千克,防繼發感染,以減少死亡損失。 育成豬及種豬一般不用治療,加強飼管,減少喂料或不喂,飲水中加入補液鹽,同時注意衛生和消毒工作,1周后可自行康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