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規范水產基地無公害鯉魚的養殖管理,提高養殖水平,使基地能真正成為特色養殖的示范基地,并使其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特提供以下無公害鯉魚生產技術規程: 產地水質 養殖產地生態環境良好,無或不直接受工業三廢及農業、城鎮生活、醫療廢棄物污染的水(地)域。養殖產地區域內及上風向、灌溉水源上游沒有對產地環境構成威脅的(包括工業三廢、農業廢棄物、醫療機構污水及廢棄物、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基地環境經檢測達到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要求。水源無污染,穩定充足,進排水方便,嚴禁各類污染物進入養殖水體,池水透明度不低于20厘米,池水保持在1.5米~2.5米之間,夏秋季節池水應保持在2.0米左右,生產管理人員定期對池塘水質進行監測或由相關部門檢測,符合無公害鯉魚養殖標準。 魚種放養 1.從鯉魚良種場直接引進魚種,外購魚種經檢疫合格。外觀:體型正常,鰭條、鱗被完整,體表光滑,體質健壯,游動活潑。指標:畸形率和損傷率小于1%,規格整齊。 2.魚種消毒。放養前對魚種進行消毒,常用消毒方法有:(1)1%食鹽加1%小蘇打水溶液或3%食鹽水溶液,浸浴5分鐘~8分鐘;(2)5毫克/升~10毫克/升高錳酸鉀,浸浴5分鐘~10分鐘。二者可任選一種使用,同時剔除病魚、傷殘魚。操作時水溫溫差控制在3℃以內。 3.魚種放養。放養時間:通常在春節前后放養魚種,放養時應選擇晴天進行,以免凍傷魚種。放養模式:池塘培育的魚種放養采用主養吃食性魚類和服務性魚類按80:20模式搭配進行養殖。 4.日常管理。每天巡塘不少于2次。清晨觀察水色和魚的動態,發現嚴重浮頭或魚病應及時處理;每隔15天左右加水一次,每次池水加注10厘米~15厘米,并做好日常管理工作記錄。 飼料與投飼 飼料:投喂小麥、玉米、配合飼料等應符合質量安全標準。日投飼量:投飼量的多少應根據季節、天氣、水質和魚的攝食強度進行調整。魚種的日投飼量一般為魚體重的3%~6%,成魚的日投飼量一般為魚體重的1%~3%。日投飼次數:池塘飼養的日投飼次數3次,每次投飼持續時間20分鐘~40分鐘。 病害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一般措施為:操作仔細,盡量避免魚體受傷;生產工具使用前或使用后進行消毒或暴曬;用于消毒的藥物有:高錳酸鉀100毫克/升,浸洗30分鐘;食鹽5%,浸洗30分鐘;漂白粉5%,浸洗20分鐘。發病池的用具單獨使用,或經嚴格消毒后再使用;間隔10天~15天交替使用含氯制劑或生石灰水潑灑養殖水體;采用食臺藥物掛袋,池塘掛袋的用藥量為全池潑灑量的20%~30%。 云南省永仁縣農環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