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畜牧業產業化發展的歷程 (一)產業化萌芽階段(1980~1985年) 該階段以牧工商聯合企業的誕生為主要標志。在這一時期,由于我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以及國家開始允許農民出售完成配購任務以外的剩余畜產品,極大調動了農民發展畜牧業的積極性。為了改革計劃經濟條件下畜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相互割裂的狀況,四川省于1981率先在全國成立了第一個牧工商聯合企業,即四川省若爾蓋牧工商聯合企業,由此拉開了全國畜牧業產業化的序幕,與此同時也使畜牧業產業化遠遠走在了全國農業產業化的前列。隨后,國家開始允許有證集體和個體商販經營農牧民完成派購任務后的畜產品,并取消了牛羊肉和禽蛋的統派購制度,進一步促進了以畜產品經營和加工為主企業的快速發展,為隨后的畜牧業一體化經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到80年代中期,全國牧工商企業已經達到600多個,有的已經初步成為畜牧業企業集團,如中國牧工商總公司,以多種形式同全國70多個牧工商企業、畜牧場和畜產品加工企業建立了聯營關系,1986年的銷售總額達5億多元,實現銷售利潤3032.25萬元。 (二)產業化起步階段(1985~1990年) 主要特征為畜牧業一體化經營和一體化管理逐步發展。在這一時期,由于我國糧食生產在1984年獲得了歷史最高產量,為了進一步促進畜牧業的全面發展,1985年起,國家全面放開畜產品市場,畜牧業生產和經營出現了多成分并存,多渠道流通的格局。全國畜牧業重點戶、專業戶不斷涌現,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農戶分散飼養與千變萬化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為此,全國各地出現了一系列的畜產品一體化經營企業。各地畜牧科技服務組織開始積極進行綜合辦站,以站帶戶,走經營服務型道路;許多畜禽加工和飼料企業也主動與農戶結成多種多樣一體化經營模式。與此同時,為了使畜牧業管理體制更加適應畜牧業一體化經營的發展,各地也對畜牧業管理體制進行了改革和試驗,涌現出天津模式(禽蛋和豬肉歸農戶統一經營管理)、沈陽模式(將畜牧部門與肉蛋萊經營部門合并成立畜牧食品局)、四川簡陽模式(將食品公司劃歸畜牧局管理)和四川鄲縣模式(將畜牧獸醫站和食品公司合并成立畜牧生產經營公司)。據初步估計,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全國采用牧工商一體化經營的企業已有11000個,產值達到120億元,約占全國畜牧業產值的16%~17%。管理一體化改革試點單位 100多個,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畜牧業快速發展時期(1990~現在) 這一時期的主要標志是畜牧業龍頭企業大量涌現。伴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我國畜牧業產業化也已經成功走過了它最初的起步階段,逐步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形成的畜牧業產業化組織形式多種多樣,但按照組織的緊密程度可大體分有三種類型:一是“松散型”、二是“半緊密型”、三是“緊密型”。按帶動主體分,又可分為:企業帶動型、市場牽動型、企業集團型、主導產業帶動型、科技帶動型和中介服務組織帶動型等類型。據農業部對全國 28個省區市1650個縣(市、區)的調查,目前,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3萬多個,帶動農戶3900多萬戶,占全國農戶總數15%左右。在所有這些農業產業化組織中,畜牧業產業化組織約占50%以上,畜牧業產業化程度遠遠超過農業中的其他行業,畜牧業產業化發展既為畜牧業生產提高起到了巨大促進作用,也為全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提供了許多寶貴經驗和教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