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市制定了《重慶現代農業重點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確定了11個重點產業,分別為糧油、蔬菜、畜牧、柑橘、漁業、林果、中藥材、花卉、茶葉、蠶桑和煙葉等11個重點產業。 糧油產業方面,提出穩面積攻單產、調結構提品質,在產量保持1100萬噸以上、保證基本口糧自給基礎上,重點打造510萬畝優質商品糧水稻、300萬畝優質“雙低”油菜、60萬畝鮮食加工甜糯玉米、30萬畝釀酒高粱及再生高粱、20萬畝優質蕎麥、300萬畝特色薯類和130萬畝綠色生態小雜糧油生產基地等七大特色效益糧油功能產區,提高種糧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在畜牧業方面,主要是穩量提質發展生豬,大力發展牛羊等草食牲畜,積極發展特色禽蜂。生豬重點布局在榮昌、合川、江津、黔江等26個優勢基地區縣,草食牲畜著重建設5個年出欄肉牛6萬頭以上的區縣、8個年存欄奶牛4000頭以上的區縣、9個年出欄山羊30萬只以上的區縣和10個家兔養殖重點區縣。發展15個肉雞生產大縣、7個蛋雞重點區縣和6個水禽養殖重點縣,大力抓好8個區縣的蜜蜂養殖。到2017年,出欄生豬穩定在2300萬頭左右,肉牛、山羊出欄分別達到100萬頭和400萬只,畜牧業總產值(生產及加工等)超過1000億元。 在蔬菜上,要圍繞建設全國蔬菜產業強市目標,重點打造以渝遂高速公路沿線為重點的優勢蔬菜、以武隆為重點的高山蔬菜和以三峽庫區為重點的加工蔬菜“三大產業帶”,建設主城、區域性中心城市、其它區縣城“三級保供基地”。到2017年,全市建成蔬菜生產基地200萬畝,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100萬畝,總產量1800萬噸,種植面積、總產量、人均占有量和加工水平領先全國各大城市,把重慶建成我國重要的冬季特色蔬菜和夏秋高山蔬菜產區、全球最大的榨菜種植加工基地和火鍋調料加工基地,蔬菜產業鏈綜合產值達到1000億元。 在柑橘產業方面,堅持鮮食與加工相結合、新建與改建相結合,重點發展晚熟品種。以三峽庫區為重點,著重建設奉節、云陽、開縣、忠縣、長壽5個核心區縣,萬州以下區域形成晚熟鮮食柑橘產業帶,萬州以上區域形成早中晚熟加工產業帶。到2017年,新建標準化果園100萬畝,柑橘總面積達到300萬畝(其中晚熟柑橘150萬畝以上),總產量300萬噸,綜合產值300億元,建成全國最大的橙汁加工基地、最大的晚熟柑橘基地、最大的種苗生產集散基地、最大的柑橘休閑旅游基地等。 在漁業發展上,實施池塘噸魚萬元、稻魚同田、生態漁場、資源開發、觀賞魚產業化“五大工程”,到2017年,全市水產品總產量達到56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340億元,漁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2萬元。在渝西地區重點發展池塘漁業和稻田漁業,三峽庫區突出發展生態漁業,“兩翼”山區因地制宜抓好特色土著漁業,主城郊區積極發展觀賞漁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