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獸醫認為豬高熱病病機為暑、濕、熱三邪夾雜侵襲機體致皮毛腠理郁閉,邪熱內陷營血導致肺、心、脾、腎等多個臟腑機能衰竭死亡的一類以發熱為主的豬溫熱類疫病。西獸醫研究結果表明豬高熱病系豬瘟、藍耳病、2型圓環病毒、偽狂犬病等一種或多種病毒與豬傳染性胸膜肺炎(APP)、副嗜血桿菌(HP)、鏈球菌(SS)等多種細菌或弓形體、附紅細胞體等多病原的混合感染,臨床上較難控制,治療效果很不理想。每年農歷5―9月(即夏至到秋分之間)是該病的高發、流行季節。對于此類疫病的預防,雖然西獸醫研制了豬藍耳病預防疫苗,但從防疫實際效果來看,并不十分理想,尤其對于病毒性疫病預防疫苗的研制,由于病毒自身的易變異特點,使得疫苗的適應范圍愈益狹窄,似有防不勝防,疲于應付之感,然而中獸醫在疫病預防方面卻有一套完整的以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為主的理論和技術。 一、預知氣運盛衰,順應氣候變化 中國傳統獸醫學認為大凡家畜疫病的大范圍發生、流行,多與氣候的異常變化密切相關。正常情況下的風、寒、暑、濕、燥、熱稱為六氣,其中:風為春季主氣,暑、熱為夏季主氣,濕為長夏(每年農歷6月小暑到處暑這段雨水偏多時期)主氣,燥為秋季主氣,寒為冬季主氣。通常情況下,每年不同季節有不同的季節性疾病,中獸醫稱為“時令病”,當六氣太強或太弱或變化異常劇烈時,就會使人、畜大范圍發生疾病,這類疾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流行性,在個體之間存在癥候、病變的相似性和一定程度的傳染性,這在中獸醫稱為“疫病”,這時的六氣已成為致病因素,故稱為六淫或厲氣(戾氣)。欲知氣候的常異與太過、不及,當觀察農歷節氣與氣候、物候應驗的早遲,正如王叔和所說:“然氣候亦有應至而不至,或有未應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其具體觀察方法是在冬至后甲子日夜半,少陽起,陽始生,此時天氣應當溫和。若未到甲子日,天氣就轉溫暖了,是未應至而至,屬天氣“太過”。若甲子日已過半夜,天仍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說“應至而不至”),稱為“不及”。若甲子日剛過,天氣溫暖如盛夏五六月時節,此為至而太過。《內經》曰:“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因此可以通過及時觀察氣運的盛衰,預測氣候的常異,做好順應氣候變化的準備,預先搞好必要的疫病防范工作,防止疫病發生。 二、加強體質訓練,增強抗病能力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醫學經典著作《素問》中就有了“治未病”的思想和理論,即將疾病控制于未發生之前的預防醫學思想:“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中國傳統醫學理論認為:無論是人還是家畜機體,只要臟腑機能平衡協調,氣血和順、陰平陽秘就不會有疾病發生(跌撲金刃傷、蟲獸傷除外)。其“治未病”思想體現在家畜機體應激發生之前就需要加強訓練,增強體質,防止應激發生。在病邪侵襲機體之際,充分調動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力,協調機體生理機能,保證自身健康和生產力的正常發揮。此即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增強體質的方法包括:保證營養供給,每天定時運動并保證適當的運動量,保證充足的日光浴等。日光浴對于種豬尤其重要,在冬春季晴天須保證每天1小時以上的日光浴,夏秋季節則應選擇在上午10點以前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