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肉雞行業 2011年中國白羽肉雞的出欄量為44億只,比黃羽肉雞的出欄量僅高1.5%;白羽雞肉的產量為750萬噸左右,占中國禽肉總產量的45%左右。 由于上半年雞苗及肉雞產業鏈價格的大幅下降,去年曾一度賺得“盆滿缽滿”的畜禽養殖行業今年中期業績出現“啞火”,圣農發展凈利潤同比微增1.44%,前三季度預計將出現下滑;民和股份凈利潤下降83.85%,并預計公司2012年1-9月業績將出現虧損。 相對于黃羽肉雞,白羽肉雞的養殖、屠宰分割、雞肉制品深加工、冷凍冷藏、物流配送、批發零售等環節更具優勢,并涌現出一批規模較大的白羽肉雞養殖加工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的發展如火如荼。 圣農發展提出,在未來5年內將公司生產規模由現在的年產2.5億羽肉雞擴大至年產7.5億羽肉雞的戰略規劃。未來5年,公司將緊緊圍繞福建北部地區,進一步做大、做強白羽肉雞一條龍產業鏈,達到年生產飼料375萬噸、年養殖祖代雞16萬套、年養殖父母代種雞750萬套、年飼養商品代肉雞7.5億羽、年屠宰加工肉雞7.5億羽的目標。 目前外商投資在我國建設的白羽肉雞企業主要有正大集團、泰森食品、日本火腿集團等。正大集團在中國白羽肉雞的養殖量和屠宰量達到3億只左右,泰森食品也在中國建設3家企業,分別為泰森大龍食品、泰森新昌食品和江蘇泰森食品。近兩年嘉吉、福喜也開始在中國建設養殖和屠宰基地,項目全部建成完成后,肉雞養殖量和屠宰量均將達到1億只。 冰鮮產品 由于禽流感的威脅,消費者和相關政府部門也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國內的部分大中城市已經逐漸取締毛雞現場屠宰銷售的模式,改為供應光雞的模式(如北京、上海),但行業尚未規范,不夠成熟。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一些冰鮮雞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能算做真正意義上的冰鮮雞,而只能說是水盆雞或凍雞解凍充當冰鮮雞。一些規模較大的廠家會經過遇冷、加冰、裝籃等工藝生產冰鮮雞,一些廠家則通過簡單的流水線把生產出來的光雞直接急凍、凍硬裝籃充當冰鮮雞,一些商販甚至直接開車到養殖公司抓雞就地進行屠宰,簡單的去毛、放血、開膛/滿膛來充當冰鮮雞銷售。 除個別大型屠宰廠引進了半自動生屠宰線和冷庫外,目前大部分地區都以個體戶為主,依靠手工屠宰,相關配套設施不足,生產成本低,其成本優勢強于自動生產線的屠宰廠,屠宰場所基本處在近郊農村,以家庭作坊形式為主,較為隱蔽、分散,這些家庭作坊式肉雞屠宰以簡單的脫毛、放血為主,大部分以滿膛形式送到終端農貿市場,在終端農貿市場進行分割銷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