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現階段家禽業生產的主要特點 1、飼養方式明顯改進 家禽飼養由最初的地面散養、柵(網)上飼養到籠養,由零散養殖向規模化、小區化養殖,再到生態健康養殖,飼養方式不斷進步;從三層籠具到四層籠具,從平面育雛到立體籠育,雞舍利用率明顯提高;從雞舍環境調控、日糧平衡、自動飲水、程序免疫及機械喂料、撿蛋、清糞等先進技術及設備的推廣應用看,規模養禽正在提檔升級。 2、生產規模擴大及勞動生產率提高 實施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使得養禽業勞動生產率明顯提升。伴隨勞動力成本的上漲,散養戶和小規模養殖戶快速退出,較大規模養殖戶有所增加。例如江蘇東臺市2009年飼養蛋雞2000只以下的農戶比1999年減少940戶,飼養蛋雞5000~10000只、10000只以上的農戶同比分別增加了174戶、98戶。在喂料、集蛋均實現機械化的條件下,人均飼養蛋雞2萬只以上、肉雞10萬只以上的農戶是1999年的4~5倍。 3、禽蛋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待提升 2005年禽流感事件,2006年蘇丹紅“紅心鴨蛋”事件,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給業界造成了較大負面影響。“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頻頻發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綠色環保健康安全的畜禽產品日益受到市場和消費者的青睞,作為大眾日常生活消費品的禽蛋產品更要把好質量關,不斷提升質量安全水平。 4、生態環境制約更加顯現 一家一戶的庭院式養殖和聯戶養殖方式,已經不適應形勢要求。由于生產生活不相對分離,糞污治理滯后,河流受到污染,空氣質量差,給農村生活環境帶來不良影響。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新農村的要求,迫切需要轉變家禽發展方式。 二 家禽業發展方式創新的內涵 1、發展理念的創新 在發展模式定位上,一是采用先進的設施設備和高產良種,進行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養殖,配套做好廢棄物的處理利用,注重環境保護,實現良性循環,作為我國養禽業今后的基本取向;二是采用農牧、林牧、漁牧結合形式,實現家禽養殖與生態環保的有機結合,達到資源循環增值和利用最大化。在產品質量控制上,采用科學規范的技術規程,完善養殖檔案,強化溯源管理,推行質量認證,加大對生產全過程投入品的管理,嚴格控制藥物殘留,保證禽蛋產品的質量安全。在經營機制轉換上,由單純一產向一二三產業均衡發展轉變,即由產加銷脫節向產業化經營、品牌化經營轉變。 2、區域布局的創新 隨著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的加快,養禽業必然由發達地區向次發達地區、貧困地區梯度轉移,要因勢利導,整合配置土地、資金、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致力發揮后發優勢,提高家禽產業競爭力。傳統生產區域要著力推進養禽場標準化改造和良種化、生態健康場創建,存欄1500萬只以上蛋禽、出欄3000萬只以上肉禽的重點縣(市)要率先展開禽業“轉型升級”的攻堅戰,提升發展層次和水平;新興生產區域要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加快標準化養禽場發展,適度擴大規模,拓展新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