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衡水市桃城區鄧家莊鄉留仲村康源養雞專業合作社的蛋雞養殖已經實現了自動化,6日,記者前去一探究竟。 在合作社門口,記者吃了“閉門羹”——大門緊閉,標有橙色預警的防疫級別牌掛在外墻上。在合作社負責人的指引下,走進大門左側的小屋,踩消毒墊、照消毒燈,經過特定的衛生防疫程序,進入養殖場的前區。“禽類養殖疫病風險很大,所以我們劃分了三級防疫區,四級預警制度,盡量減少細菌帶入。”負責人渠志強介紹。 前區院落里機器轟鳴,十幾個工人正在緊張有序地忙碌。“我們正在建造飼料塔,用來存儲飼料。一座飼料塔能存儲130多噸飼料,可以同時滿足現有4萬只雞一個月的需求。”渠志強說,養雞的飼料都是合作社自己加工,從周邊農戶收購玉米、豆粕等原料,利用現代化飼料加工設備,篩選、粉碎、添加、合成等多項工作一步到位,一個人就能完成。 工作室內,16個監控畫面時時顯示著所有雞舍、飼料間的最新情況。“這個雞舍中是1萬多只雛雞,經過60天育雛,被轉移到特定的青年雞舍,作為后備雞再飼養60天,它們才具備產蛋能力,成為蛋雞。之后,蛋雞會被轉移到另外的養殖生產線。”渠志強給記者一一介紹著各種雞舍。雞舍中,喂食、飲水、消毒全部實現了自動化控制。一排排雞籠前端,是漏斗形狀的專用自動喂料機,全長15米,當添食裝置的輸出管道對準食槽時,啟動開關,適量飼料漏進食槽,裝置從東走到西,幾分鐘就完成喂食。添食裝置后面的細管和噴頭還能同時對雞籠消毒,一舉兩得。這看似龐大的工作量,只需按下一個操作鍵即可完成。 康源養雞專業合作社從今年2月開工建設,到現在已建成6個雞舍,形成4萬只雞的養殖規模。但整個合作社管理加技術人員只有9個人,這多虧了自動化的養殖設備。 “目前,我們的技術人員每個人負責一個雞舍,供水、供料、消毒都是機械化操作。如果沒有自動化設備,這些工作就得需要五個人完成。現在,我們最大的工作量是撿雞蛋,蛋雞舍每天產出1萬多只蛋,都需要人工去撿。所以,我們下一步要引進一個能夠自動收集而不損壞雞蛋的設備。”渠志強說,他們的雞蛋銷售根本不成問題,雞蛋產出裝箱后,就有采購商前來收購。 渠志強介紹,養殖行業規模化、自動化是大勢所趨,有些小規模養殖,雖然投入小,但也存在著人員勞動強度大、蛋雞疫病不好控制、產蛋量和質量不高等缺點。為此,養殖場一開始就引進了先進的設備,并根據需要不斷改造,建立起自動化的養殖場。由于實現了自動化,雞舍里環境清爽舒適,沒有異味,對周圍農村環境也不會造成破壞和影響。 除了現有的6棟雞舍,合作社計劃再建設現代化雞舍13棟、冷庫1座、大型沼氣池1座、有機肥生產車間1座,形成養殖、沼氣發電、有機肥生產為一體的現代化生態環保循環農業產業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