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畝稻田,100條生豬,兩口魚塘,成群的雞鴨,滿山坡的農作物……近日,筆者沿著重慶市江津區石蟆鎮正林村機耕道走到盡頭,收獲了一番世外桃源之景。“今年是投入生產第一年,毛收入還是有20多萬。”該村村民成守鑫一邊打掃著豬圈,一邊同筆者談起今年的好收成,樂得合不攏嘴。 不蓋小洋樓蓋豬圈 糞池化作沼氣池
沼渣灌溉 水稻長勢“過頭”
去年9月,成守鑫和老婆帶著近30年打工掙來的20多萬元回到家鄉,談到逢年過節擠火車的辛酸事,兩口子毅然決然地留在家鄉發展。
“蓋成房子就是死的,小打小鬧,種點糧食糊口,不是又回到幾十年前了么?那還不如再出去打工。”抱著要做大做強的思想,成守鑫承包下老家附近100畝稻田,8畝多的魚塘和附近的河溝,同時,還租來幾十畝土地準備“大展拳腳”建立起規模化的現代循環農業。
在石蟆鎮農技員的指導下,成守鑫的養豬場首先建起了排污排糞沼氣池,將沼氣池里使用后的沼液、沼渣用來灌溉農作物。田土里的農作物不僅天然無污染而且長勢快而好,“水稻葉子長‘過頭’,反而影響了光合作用,來年要穩到灌豬糞了。”成守鑫同筆者說道。莊稼里旺盛的野草正好作魚飼料,沼渣灌溉出的幾萬斤紅薯也完全滿足了豬的主食。豬、沼、菜的循環模式就這樣建立了起來。
牲畜“不歸家”
雞、鴨當野生動物養
在成守鑫的循環圈里,除了主打的養豬場和水稻外,還有數百只鴨子和近30只雞。可讓筆者納悶的是,放眼望去,成守鑫的種養殖場里竟沒有一處雞鴨的棲身之處。
原來是因為糧食太多,特別是水稻收成的時候,成守鑫家里處處成為“糧倉”。每次雞鴨趕回來,糧食就被弄臟弄亂。后來成守鑫夫婦干脆就讓鴨子“留宿”稻田里,讓雞放養在坡上。
“他們夫妻很能干,又熱情,逢年過節都會邀鄰居朋友在家里吃上一頓。”筆者正納悶雞鴨這樣放養在外,豈不容易被人盜去?正林村主任沈懷平的一席話讓筆者的疑慮迎刃而解。由于成守鑫兩夫婦誠實熱情,待人善良,在附近一帶口碑很好,所以即便雞鴨放養在外,勞動工具放在石壩上,也從未丟失過。
送貨上門 售后服務
生豬銷售融入現代理念
生豬也能推行送貨上門,售后服務。聽到這一說法,筆者充滿好奇,要一探成守鑫獨特的營銷理念。
顧客可以自行到豬場選豬,凡在石蟆境內,豬場都可將所選“產品”送到指定地點。豬仔在10天內生病或死亡,豬場免費進行醫治或“退貨”。這一新穎的銷售方式吸引了眾多購買者前往,成守鑫的生豬在當地十分暢銷,也贏得了一定的市場。
“爭取能把我們石蟆的豬肉市場‘占領’了!”說到產業的規劃,兩夫妻你一句我一句,有條有理。年前,成守鑫準備再去引進20頭母豬,300只鴨苗,5000多尾魚苗,擴大養殖規模。
談到未來,成守鑫兩夫妻渾身是勁兒。“沒有時間夠不夠之說,只有你肯不肯用心去做。”筆者感慨兩夫妻勤勞時,今年49歲的成守鑫如是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