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養豬業向安全、高產、優質、高效、生態方向發展是我國養豬生產必須關注的問題。中小規模養豬適合我國現有的農村人口多、農業經濟相對落后的國情,具有生產設備投資少、飼料來源廣、勞動力充足、豬糞還田環保壓力小、容易控制疫情等優勢。在我國養豬生產格局中,無論飼養戶數,年度出欄豬頭數,中小規模養豬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小規模養豬是我國目前養豬生產的基本現狀,但隨著中小規模化豬場數量的增加,其劣勢也日益突出,很多問題亟待改善。
1 中小規模養殖場存在的問題
1.1種豬品種不夠優良,飼料質量低 我國養豬生產中,規模在30~200頭的豬場所占比例很大,生豬市場競爭激烈,價格波動大。經濟實力差的中小規模養豬場迫于壓力,往往在引種時選擇生產性能差及健康無保障的種豬或土雜豬,在飼養方面通過改變飼料配方等手段降低成本。這樣帶來的后果是在種豬生產過程中不僅容易造成各種疾病的傳播,且由于其生長速度慢,增加了飼料成本,而飼料中蛋白質及其他營養成分不足、營養不均衡,造成料肉比提高、飼料報酬降低,從而間接地增加了飼養成本,降低了生產效益。
1.2缺乏科學的養殖和經營管理 中小規模養豬場普遍存在技術力量不足,缺乏科學的養殖和經營管理。生產中的飼養管理、豬種改良、全面營養、豬病檢疫防治以及適時出欄等常常得不到保證,產品的生產及質量難以控制,使其在市場中不具競爭力,一旦遇到疫情爆發或市場供求失衡時,首先受到沖擊。
2、改進措施
2.1樹立科學養豬理念 科學養豬是保證養豬業高效發展的前提。養豬業是對管理、技術要求較高的行業,也是風險較大的行業。
只有全方位地科學管理,精心組織,實行工廠化精細管理,根據市場變化調整營銷策略,科學確定飼養規模,不斷提高應對市場的能力,將風險降到最低程度,才會取得較好的效益。
2.2完善落實養豬綜合配套措施 如何發揮最佳生產性能,降低飼養成本,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優質安全生豬,是保持養豬利潤的根本。首先,要合理選址,科學建設豬場。按照防病要求及人畜和諧相處的原則,要選擇遠離村莊、遠離學校、遠離化工及屠宰等工廠、交通便利的區域,對新建豬場科學規劃布局;對老場進行合理改建,注意功能分工,嚴格疫病的凈化和消毒隔離。其次,推行;良種、良舍、良料、良管”標準化養豬模式。品種是基礎,只有好的品種才有好的生產性能。本文來自豬場動力網。
2.3規模化飼養 為了充分利用現代化機械設備,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經濟效益,應改個體飼養為分群飼養,飼養周期由不定期改為定期。其產業化的組織形式可以多樣化,例如食品公司與養豬戶聯合,種豬場與養育肥豬農戶聯合,飼料加工廠與養豬戶聯合等多種形式,要以發展市場、推動擴大生產、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為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