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寧縣師素鎮南李莊村村民李廣成近來很高興,去年他們家以兩畝流轉土地加上5000元扶貧資金參股了“綠野”蔬菜專業合作社,這幾日聽說年底分紅能有4600多元,加上夫妻倆在合作社務工,全年收入達到2.5萬元。
南李莊村的扶貧創新機制,是滄州市扶貧開發工作的一個縮影。據了解,自去年啟動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以來,該市把解決群眾溫飽、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基本目標,通過采取整合部門資金、挖掘民間資金、吸納社會資金、拉動信貸資金等系列措施,共整合撬動放大扶貧投入18.69億元,全市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群眾的錢包也日漸鼓脹起來。
“要想真正做大做強扶貧產業,不斷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僅靠有限的財政扶貧資金是不夠的。”滄州市副市長郭建英說,目前,滄州全市農村人均純收入23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有80萬,占全市農村人口的15%,貧困人口占村總人口60%以上的村有858個。因此,滄州市在積極爭取中央和省資金支持的同時,提出了“一調二建三抓三起來”的工作思路。“一調”即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下功夫,通過典型示范,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的種植結構和方式,把種植大宗作物調整到設施畜牧和設施蔬菜上來?!岸ā奔磁d建、擴建農副產品交易市場、搞好農超對接,提升產品檔次,提高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三抓”即抓涉農資金整合、抓扶貧資金撬動放大、抓龍頭基地帶動,通過扶貧機制、體制創新,真正把合作組織建立起來,把貧困農戶吸納進來,把增收產業發展起來。
“輸血”最終要變為“造血”,資金扶貧最終要演化為產業扶貧、項目扶貧。近年來,滄州市培育壯大了“東牧西菜”產業扶貧片區規模,實施了東部“肉雞養殖”、西部“大菜籃”及“龍頭帶動”三大扶貧工程,并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強化產業化經營、系列化服務等措施。截至目前,東部孟村、南皮等6縣年出欄肉雞達9800萬只、肉鴨276萬只、肉牛4.8萬頭、肉豬4.9萬頭,年銷售收入23.4億元。西部肅寧、獻縣兩縣設施蔬菜已發展到17萬畝,年產量252.6萬噸,年銷售收入28.3億元。如今,東部在大成集團的帶動下已形成了種雞飼養、孵化供苗、飼料供給、肉雞養殖、屠宰加工、訂單銷售“一條龍”的產業扶貧運作模式。西部蔬菜產業也拓寬了銷售渠道、延長了產業鏈條,與北京、廣東等大型市場搭建了網上銷售平臺,與天津、石家莊、滄州等地大型超市實現了對接。肅寧部分品牌蔬菜通過包裝還遠銷俄羅斯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通過實施三大扶貧工程,該市闖出了一條“扶貧扶出產業來,農業長出工業來”的產業扶貧開發新路子。
此外,為提高貧困家庭勞動力的就業和創業能力,去年以來,滄州市還組織貧困勞動力勞務技能和實用技術培訓3.39萬人次,其中勞務技能培訓3042人次,并全部轉移就業或自主創業,實現勞務創收7605萬元,勞務創收已成貧困農戶增收脫貧的“鐵桿莊稼”。如南皮縣桃源村的白小葉,家庭經濟十分困難,在滄州市雨露貧困農民職業培訓學校接受計算機操作技能培訓后,被推薦到滄州渤海新區的一家企業工作,月收入達到1500多元,改善了家庭生活狀況。 ![]() |